[ 字体: 发布时间:2011-11-04 08:57:00 稿源: ]

    今年76岁的刘长礼,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说起话来声如洪钟,总是洋溢着活力和真诚,给人的最大印象就是敢想、敢干、敢担当。他曾在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2年,正是因为共产党员、支部书记这样的角色定位和“铁了心要干的事一定干成”的性格,当书记时他带领和村村民披荆斩棘率先走上了致富路;而今他退而不休,保持本色,时刻关心关注着村里的改革与发展,以一位老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再当“吃螃蟹”的第一人,引领和村村民再创新业。
  年轻有为敢闯敢干的“转业兵”
  1960年,刘长礼报名参军,在福建前线海军某部服役。那时的刘长礼,血气方刚,不怕吃苦,敢打敢拼,曾两次荣立三等功。突出的成绩,艰苦的锤炼,刘长礼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也打下了他一心为民、扎实苦干、功在必成的思想基础,培养了扎扎实实、敢于担当的干事作风。
  1968年,刘长礼从部队转业荣归故里,干起了村党支部书记一职。年轻有为、敢闯敢干的村书记,从此开启了他30多年为乡亲谋、带村民富的征程。
  和村的经果林产业历史有名,解放前就有千亩梨园。上世纪六十年代,刘长礼又带领村民扩大种植,丰富品种,发展了桃园和桑园近千亩,百姓在2000亩经果林产业上尝到了甜头,和村也成了远近有名、相对富裕的“名村”。
  刘长礼说,“勤勤恳恳、踏实苦干,是我当年任书记时的座右铭”。1976年,听说政策鼓励种棉花,敏锐、敢当的刘长礼又带领村民种植千亩棉田,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大干特干”,千亩棉田换来13万斤大米的奖励,名噪一时、享誉四方。
  踏实苦干不怕困难的“领路人”
  刘长礼就像一头“老黄牛”,为村民发家致富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作为村书记,他更是一个“领路人”,既要琢磨“新点子”,更要带着“闯新路”。
  “八九十年代的和村也走上了一麦一豆的传统道路,虽然温饱不成问题,但百姓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么富裕。‘穷则思变’,有什么新点子、怎么带着大家发家致富,成了我当时最迫切要解决的事”。、
  1992年,我市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由濉溪县划归烈山区管辖。也就是同年,中央发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的号召,刘长礼又敏锐地感受到了政策的 “春风”,觉得已是发展农业“大干一场”的好机会。为了更新观念,他带着村干部,先后奔赴六安、郑州、北京、烟台等地,行程数千公里。外面的改变让大家叹为观止,更让刘长礼思路大开。
  刘长礼与村干部一班人统一了思想:既然有果树种植基础,就要继续发展经果林产业。经过一番外出考察,确定从烟台引进的苹果适合和村的实际,可以推广。
  粮田改果园,首先要过的就是村民的“观念关”。包产到户后,一麦一豆让百姓实现了温饱,而栽果树前几年都没有收成,大家不愿意再冒险。改果园的消息一传出,村里立刻像炸了锅。甚至有的女同志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找到刘长礼,又哭又叫破口大骂:“我们一家老小就靠这点地吃饭,你要是让我们吃不饱,你也别想过安稳日子。”诸如此类的情景,刘长礼经历了不止一回。
  但刘长礼是铁了心要干就要干成的人,“这点小困难根本动摇不了我的决心”。
  观念是最大的拦路虎。为此,刘长礼先是召集党员和教师等先进分子组成宣传队,挨家挨户做工作。宣传队的说教,有听得进去的,拒之门外也常见,更有甚者有的直接把宣传队员骂出门。“一招不灵,再来一招”。刘长礼认为,如果让百姓切实看到实惠,他们也许会跟着自己干。一咬牙一跺脚,刘长礼决定,村里报销车票,让1300户村民到砀山参观。刚刚收获的砀山梨让和村村民动了心。
  过了 “观念关”又遇 “技术关”。村里原来有两名技术员,但远不能适应新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刘长礼带着两名技术员,大年初一冒雪踏上了去烟台的列车。当地农业部门的负责同志被他们的执着精神深深打动,决定给和村派驻一名老技术员,而且这名老技术员一住就是五年!
  让刘长礼彻夜难眠的还是钱的问题,引进树苗要花费资金近百万元。尽管市里有拨款,百姓有集资,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后,刘长礼找朋友、找战友,东挪西借,终于凑齐了这笔款项。“特别是到第三年的时候,百姓家里的余粮吃完了,果树刚刚长成还未挂果,我真怕百姓砍掉果树再种麦子,那样之前所有的心血就白费了。”说起当时的情形,刘长礼心有余悸。“每家发六袋面粉,说啥都要保住马上就要见效益的苹果树。”刘长礼在村干部会议上的话掷地有声。
  有人说刘长礼就像一个 “赌徒”,他是在拿全村百姓的命根子作赌注。但事实证明,刘长礼看似是孤注一掷,其实是胸有成竹。要不是他的大刀阔斧,就不会有和村后来的迅速崛起。“天道酬勤,付出终有回报”。1998年,和村苹果喜获丰收,两三百万斤的产量让百姓乐得合不拢嘴。自此,和村苹果成了兴业富民的大产业。
  退而不休再当头羊的“老支书”
  经过果农的辛勤悉心栽培,现在和村年产优质苹果2200万斤,直接经济收入44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超万元。和村苹果因价格优、品种全、个头大、汁水多、口感好而备受消费者欢迎和青睐,每年上门收购的客商络绎不绝,众多采摘爱好者更是慕名而来,苹果远销南京、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和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
  然而,九十年代至今,和村果树树龄20多年,已近极限,这两年必须及时更新品种。和村苹果能否继续之前的“传奇”,还是个未知数。
  换什么品种?谁第一个带头?何况苹果重茬栽种不易成活、病害严重、果品产量低质量差的“再植病”,也是很大的技术风险,万一失败了谁能担当得起?现任和村党总支书记李居全一班人,又遇到了二十年前的老问题:大家都不愿意冒险。
  “不行我先来,我这一辈子啥大风大浪没见过,大不了赔点钱嘛。”已逾古稀之年、早从村书记位置退下来的刘长礼,又做出了一个常人不能理解的决定,带头砍掉自家的苹果树。当时甚至有人认为,这老头一定是“疯了”。而他则把更新品种、再造“和村苹果”的辉煌看作是和村的“第二次创业”;虽不在书记的位子上,心里考虑的还是“做给群众看、带着大家干”。
  外人不理解也就罢了,让刘长礼直挠头的是全家亲戚朋友没一个支持的,儿子更是跟他吵了起来。但是,这个固执的老头认为对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他不顾年高,东奔西走,外出考察,请教专家,甚至把家也搬到了果园。还是那种执着精神,最终打动了家人,儿子投资购买了苹果苗,老伴主动帮他整理果园。现如今刘长礼的新果园,已是规模初显。
  “老果树马上就面临更新换代,但百姓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我虽然已经七十多了,还是再当一回‘领头羊’,通过我的实践摸索,让大家看到成功,给村民提供一些经验,也不枉村民对我的一番信任。”说起带头更新苹果树品种的故事,已逾古稀之年的刘长礼深有感触地说。
  说起未来,刘长礼踌躇满志。“等我八十岁时,我的新果园产值估计能达到十万元,到时我就可以光荣退休了。”(首席记者 王守明 通讯员 张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