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9-30 16:07:01 稿源:市人才办 ]
            

编者按: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力,2018年1月,市委、市政府在有限财力下实施“高层次人才储备金”制度,为全职在淮工作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每人每年按3万元至300万元不等标准缴存储备金,每五年提取30%,退休后一次性领取。储备金制度设计为“层次越高、扎根越久,储备金越多”,旨在让现有人才有“甜头”、后备人才有“奔头”,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成长好环境,鼓励他们扎根淮北、奉献淮北,为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建设凝才聚力。7月初,经申报评审,确定首批高层次人才储备金入选人员,现结合“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相关要求,在先锋网、微信公众号开设专题专栏,连续宣传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先进事迹,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任千里:唯德唯诚方能大医精诚

 

“何为医者?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医者?”一千年前的孙思邈已经给了我们标准答案——“大医精诚”。的确,大医精于业,诚于心,厚于德。淮北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任千里,他从青衿之岁到半百之年,完美诠释了这四个字。

任千里,1963年7月出生,1986年7月参加工作,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主任医师。淮北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全国人大代表。

1986年7月毕业后希望成为外科医生的任千里被分配至放射科。面对当时科室的日本设备他立即感到不知所措。迷茫之际,原放射科主任彭昭法老师告诉他一句简单却终身受用的方法,那便是一个字——学!“X线诊断学、X线技术学”他从老师的手里接过了学习资料,开始了不断的学习。1989年6月,医院决定采购新CT,派任千里等四名同志前往上海学习,面对将来的新设备、新知识,任千里同志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努力。他不断总结经验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9篇,完成科研成果4项,提高了服务患者的能力。就这样,从初窥门径、渐入佳境,直至成为影像专业享誉一方的专家,他一学就是30年,一干也是30年。

科室水平要领先,精细管理走在前。任千里同志注重科室管理,加强科室业务学习,同时又毫无保留的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传授给年轻同志。每周的轮流业务学习讲座切实提高了年轻医生的各种影像综合、分析、诊断能力,为年轻医生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医学影像科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30年来,任千里同志始终秉承“医乃仁术”的理念,2012年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12年被安徽省政府评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2013年获淮北市委、市政府第二届“淮北市优秀科技人才”,2015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医生”,2017年获评淮北市首届“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

 

周素英:用汗水浇灌那片黄土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51岁的周素英平日工作的真实写照。

作为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的工作人员、安徽省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淮北综合试验站站长,一年中周素英300多天的时间都在试验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天不亮到天黑,劳作的她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周素英出生于1966年。那个年代,大家都不富裕,家长也远没有现在这般重视教育。但她的父亲不同,他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倾尽家产也要供孩子们读书、上大学。那时,周素英家中还种着小麦、棉花等作物,平时帮着家人干活,她深深地爱上了黄土地。一有时间,她便一头扎进农田里,从基本的种植、管理到新技术的运用,这一切都让她着迷。后来,周素英考入安徽农业大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学专业。1989年,她毕业了,被分配至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原濉溪县农科所)。从此,本是砀山人的她留在濉溪至今。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而濉溪县一直没有本县的小麦品种,种植的多是山东、河南的麦种,虽说较适应濉溪的土地、气候,却有易发生赤霉病、后期倒伏等不足。选育出适合本地的、濉字打头的小麦新品种,成了周素英的努力方向。1998年,选育工作正式启动。2016年,她选育的濉1216小麦新品种因丰产性突出、抗病性强,特别是对赤霉病有较好的抗性,且后期不倒伏,而顺利通过安徽省审定。

目前,濉1216品种已被推荐到国家黄淮南片小麦试验中,正在参加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明年结束试验程序后等待审定。

作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周素英除了投身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外,还积极参加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开发。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周素英多次受到各种表彰与奖励。近年来,她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淮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及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奖。她个人也荣获市、县优秀共产党员、巾帼岗位明星、濉溪女杰、县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孙伟:为时代执笔 为人民写作

 

 

他是一个勤奋者,在戏剧的沃土里耕耘、收获。他心里有理想的花朵,也有深沉的思索……

二十多年来,他默默不懈地用笔耕耘,先后推出了 《窗》《无言的门》《谢丹亭》《矿山情》《石榴花儿红》等二十多部(含与他人合作)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戏剧作品以及《血战小朱庄》等电影文学剧本,获得国家、省级戏剧创作大奖二十余个,由一名小学老师奋斗成为国家一级编剧、安徽省先进工作者、淮北市十大新闻人物。他就是市戏剧创作研究室主任孙伟。

从创作小品、小戏,到大型戏剧、电影文学剧本,孙伟总是充满激情地向生活汲取创作的源泉。2014年,他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先后采访了多名大学生村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历时一年多创作完成的大型现代戏曲《我的土地》,在安徽省第十一届艺术节惊艳亮相,立刻引起轰动,获得安徽省第十四届 “五个一”工程奖。

在前不久省文化厅组织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活动中,孙伟写下心得体会:认识和理解生活需要高度,深入生活需要深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真正从内心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视作创作精品力作的必由之路。

为时代执笔,为人民写作,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淮北深厚的文化,都被他巧妙地揉入作品中。他的作品塑造了淮北的时代形象,让淮北故事融进了中国梦的时代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生活和人民不时地向我们发出召唤,愿我们的剧作家在漫长而修远的艺术实践中,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永远向着大地,向着母亲,在生活的沃土里耕耘、收获,用作品去温暖人、鼓舞人,不断写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张云波:真情献教育 实干谱新篇

 

濉溪县教育局教科室英语教研员、安徽省特级教师张云波,无怨无悔耕耘教坛36个春秋,做出了非凡业绩,荣获 “全国优秀外语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等称号。

张云波的课堂精彩纷呈,已形成“轻负担、高质量、重创新、出高效”的鲜明教学风格,他独辟蹊径的教学方法至今依然被英语老师们当作宝典应用着,他任教班级的学习成绩在全县遥遥领先。

投身学科教学,绽放桃李芬芳。自1982年走上工作岗位,他在临涣中学从事25年英语教学工作,教过的学生3000多人。“一切为了学生”是他为师的准则,他围绕教育问题不停地思考、琢磨和推敲。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在他看来,再落后的学生都有其闪光点,都能找到坚定进步信念的途径。他通过孩子的生活学习日记,通过和家长的密切联系,通过和孩子的交流谈心,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循循善诱教书育人。

张云波创新开展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成功总结出“三自一导”“Repeat六步归一”等多种英语课堂操作方法或模式,并在县内学校推广,其中5R学习法,当时被5家英语刊物转载。

2007年,张云波由临涣中学调任濉溪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兼英语教研员。他以实际行动探索出了一条学者型教师的成长之路,不断引领全县的教育科研工作迈向新高峰。他主编《中学英语词语手册》等英语教学辅导用书10余部,《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及其规律运用》等50余篇论文获国家和省市级奖励,主持完成10余项省级以上立项课题,先后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500余篇。

对张云波来说,高标准严要求是一种习惯。2013年3月,他在任职英语教研员的同时,兼职负责教育股工作,几乎每天早上6点多钟上班,晚上7点多钟下班。由于长期高负荷的工作,积劳成疾,2017年7月底,突发心肌梗死,幸亏救助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手术治疗一个多星期,他就回到了工作岗位,继续默默无闻地为教育事业奉献。

 

杨发武:用大爱书写生命的感动

 

离规定的早班时间还有近半个钟头,濉溪县医院院长杨发武已早早来到泌尿外科主任办公室。换上白大褂,翻看头一天的出院病历,认真核实当天需要进行的手术事项。而在办公桌上,还有厚厚一摞的行政类文件等待他的审阅、处理……这样的工作节奏,早已成了杨发武的生活常态。

1994年7月,20岁出头的杨发武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到濉溪县医院参加工作,由于勤奋好学、刻苦钻研,1999年9月他被推荐到北京协和医院和卫生部北京医院深造。学成归来的他很快从泌尿外科的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科室骨干,2004年2月主持泌尿外科工作,2013年晋升为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在治疗过程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小处方”原则,即花小钱看大病。前些年受条件限制,泌尿外科还不成熟,在治疗方法上需要改进和创新。作为科室负责人,杨发武广泛捕捉国内外泌尿外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又积极向专家教授请教医学前沿的先进技术。翻开杨发武常看的医学著作或笔记本,不难发现这些都是他精心抄写的精辟论述、重要段落或所思所悟。

杨发武常用“陀螺”来形容自己的职业,因为医生为了百姓健康,就像陀螺一样夜以继日地辛苦工作。由于工作突出,2014年他被提拔为主管业务副院长,2017年又被提拔为院长,杨发武的工作更加忙碌,全院的医疗质量管理要抓,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要问,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不能松,还要参加大大小小各种会议。就是这样,他仍然坚持每周二、周五去查房,抽出间隙为病人手术,下班推迟两三个小时已是常事,晚上10点以后他办公室的灯经常亮着。

春华秋实。杨发武不仅学术上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其敬业精神及管理能力也得到广泛的肯定。2017年入选淮北市首届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2018年被安徽省卫计委授予“江淮名医”荣誉称号;前不久,为庆祝首届“中国医师节”,由安徽省医师协会主办的 “安徽好医生”“安徽医师杰出成就奖”评审结果出炉,杨发武荣列其中,被授予“安徽好医生”光荣称号。

 

吕春玲:心系环保 持之以恒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人员则是环境保护的“眼睛”“哨兵”“重要支柱”,而淮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的吕春玲,正是无数环保“哨兵”中的一员。

2018年7月中下旬淮北市气温屡创新高。一大早,吕春玲和同事们又开始了一天的监测工作,当天,他们的任务是到濉溪县南坪镇太平村国家网土壤环境背景点采样。九点多钟车辆在目的地附近停下,他们从车上抬下采样工具及容器在齐腰深的玉米地里走了大约一公里多才用GPS准确定位到土壤国控点,所有人员已经汗透。在同田地主人协商好损失补偿相关事宜后,监测人员便紧锣密鼓地开始清苗、开挖80×120×150cm的采样坑,采样坑完成已经接近中午12点,田野里的太阳肆无惮忌地辐射着热量。由于土壤采样技术规范要求打毛的80×120cm采样剖面必须正对阳光分出自然土壤剖面发育表土层、淋溶层、母岩层及每层深度、每层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孔隙度、植物根系、湿润度、腐殖质、新生体、侵入体等并实时拍照上传国家网,分层分项目采集土壤样品,为了赶在太阳偏移剖面前完成任务,整个工作必须一气呵成,采样完成时已经是下午一点钟,监测人员汗如雨下。剩下的覆土工作就不急了,监测人员赶紧将采集到的土壤有机样品抬到车上的车载冰箱冷藏保存,也许是太热太渴监测人员居然没有一个人喊饿。

环境监测人员的工作性质就是如此,对于监测人员而言早已习以为常。

除了奋战在监测一线,吕春玲还积极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的开发、应用和研究,先后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及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由于工作突出,他先后获得淮北市环保先进工作者,淮北市五一巾帼标兵,国家环境保护部“三五”人才,国家环境监测“技术骨干”等荣誉称号。

当我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自然环境的美好,请不要忘记,在同一片蓝天下,这些为了天蓝山绿水清土净默默坚持着战斗着的环保 “战士”,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守卫了我们引以为傲的“淮北蓝”,呵护了我们身边的绿水青山,这正是他们平凡而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