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淮北先锋网 > 时政要闻

[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0-29 15:28:46 稿源:淮北日报社 ]
            

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试验田”,如何在产业融合协同上“携手”前行?如何发挥淮北优势,共同迈步“走出”更大格局?淮北有着自己的答案,那就是抢抓机遇,扬淮所长,强化合作,创新体制机制。

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深入贯彻实施国家《规划纲要》,全面落实省《行动计划》,积极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动淮北高质量转型崛起。

产业优势互补推动经济协作

多年来,在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的大力支持下,长三角城市群的合作不断深化,成效不断显现。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产业、资金、技术、人才方面优势明显。

我市抓住长三角产业加速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寻求同沪苏浙关联产业和重大企业的合作,重点围绕陶铝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努力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链条完整的区域产业体系。

抓园区承接产业,推动省级开发区错位发展,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提升承载能力,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迈出坚实步伐。上海电气、上海华谊、上海浦发、均瑶集团、金龙电子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大企业、好项目先后落户。

抓合作优化产业,围绕建设碳基、硅基、铝基、生物基、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产业“四基一高一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就是我市与上海华谊等企业合作建设,吸引一大批国内外优质化工企业落户园区,年销售收入200多亿元,未来五年将打造成为“千亿元产值的碳基产业基地”。

加速创新驱动推动协同发展

2010年,从合肥、马鞍山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到今年10月15日我省全面加入,从一壶水到一池水,边界再度推进。

我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能够与先发地区直接对接合作,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壮大自身力量。

其实,我市聚焦创新驱动推动协同发展的步伐一直在加速,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吸引更多的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向淮北集聚。

致力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我市以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为引领,协同推进绿金科创大走廊、东部科教新城、国家高新区“三区联创”。

上海交大安徽(淮北)陶铝新材料研究院等创新主平台建设初见成效。陶铝新材料一期产业园已具备50万只陶铝高性能活塞、26万套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和5000吨陶铝新材料生产能力。

为了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我市打造“源创客”“梧桐树”等“双创”孵化基地,吸引来自沪苏浙等地100多个创新团队入驻、70多家风投机构参与创新创业。果力科技“柔性智能机械手”项目在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机器人创客大赛中夺冠。

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和培育计划,探索实施“人才储备金”制度,吸引来自沪苏浙高层次人才180余人。特别是引进上海交大王浩伟教授团队,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陶铝新材料,已成为国之重器,被科技部、工信部分别列入“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家首批次新材料产业目录。

坚持对外开放推动互联互通

以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为抓手,主动参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我市形成内外联动、双向互济对外开放新局面的有力举措。

我市将交通作为融入长三角的先行条件和重要支撑,加快构建内通外联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郑徐高铁淮北联络线开通运营,三个小时内到达长三角核心城市。年底将开工建设的淮北—宿州—蚌埠城际铁路,建成之后可全面联通京沪、商合杭、合宁等重要高铁网。

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项目对接会暨安徽濉溪经开区承接产业转移对接会、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研讨会、中国铝加工与润滑技术交流研讨会暨安徽淮北濉溪铝产业发展高端论坛、中国·淮北碳基新材料及化学品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一次次携手,一次次进步。

依托合肥海关,推动区域通关一体化,打通对外经济走廊。淮北海关获批成立,创新海关监管制度和检验检疫制度,大大缩短企业通关时间、降低通关费用。

不断创优环境推动资源共享

随着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步伐加快,平台共享、长三角资源“牵手”壁垒正在打破。

我市抓住机遇,加强与其他长三角城市在政务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高效政务、优质服务、优美生态环境。

以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为契机,引进科大讯飞、东华软件等企业开展智慧云平台建设,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审批代理服务中心。

市级涉企收费清单同比精简56%,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加强与沪苏浙教育、医疗机构的合作,江苏港利集团计划总投资约100亿元的教育小镇成功落地。

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皖北康复医院分别与上海东方肝胆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建立协作关系,淮北矿工总医院等6家医疗机构接入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系统。

与徐州签订环境保护工作合作交流协议,加强源头联保、过程联控、后果联惩,以实际行动共建长三角绿色美好家园。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合力

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升温”,区域融合动作频频。随着城市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社会经济黏合度正不断增强,我市与兄弟城市正在构建常态化的交流、沟通、协作机制。

加强高层互动,积极与沪苏浙兄弟城市党政领导层开展互访交流。与上海市普陀区、江苏省南通市、浙江省台州市等八个沪苏浙皖城市,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产业创新城市联盟,探索城市协同创新和区域合作共赢的新方向、新模式、新空间,全面服务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推动挂职交流,建立与长三角部分城市的常态化干部挂职锻炼机制,开设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大讲堂,定期邀请长三角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来淮讲座,交流长三角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新经验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