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1-15 09:48:45 稿源:淮北新闻网 ]
            

1月2日,位于濉溪县四铺镇五铺村的四铺绿色家庭农场一派繁忙,数十名村民正在大棚内采摘青菜。四铺绿色家庭农场流转土地400亩,种植大棚蔬菜,年产芹菜600万斤、青菜80万斤,主要销往上海、合肥、阜阳、徐州、许昌等地,年销售收入约500万元。该农场吸纳五铺村及周边农户、贫困户300多人实现就地就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关键所在,是乡村振兴的内源性动力支撑。2019年以来,我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我市出台《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试行)》《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的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季攻势”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打好政策组合拳。我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建成高标准农田79万亩,全年粮食总产149.15万吨,实现“十六连丰”,小麦单产居全省首位。我市在全省率先注册“淮优”农产品公共区域品牌,建立“淮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举办首届“淮优”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认定两批90家134个“淮优”农产品,打造长三角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个,蔬菜监测合格率达99%以上,水产品、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100%。

我市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功举办第二届准海经济区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联盟年会。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相山区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濉溪县、相山区入选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百善镇、渠沟镇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渠沟健康食品小镇获省级特色小镇。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全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20亿元。推进农旅融合,榴园村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高岳现代农业示范园获批3A级旅游景区,段园葡萄采摘节入选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

与此同时,我市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深入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镇级生活垃圾处理率和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均达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2.4%。2019年改造竣工农户卫生厕所24931户,竣工率112.89%,位列全省第一。认定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9个、省级重点示范村5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我市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立河(湖)长制,实现全市河流湖泊全覆盖。全面推行林长制,新建完善农田林网9.1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省级森林村庄18个,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实现负增长。按照聚集提升、城郊融合等五种类型,编制和实施“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已建和在建美丽乡村中心村169个,占242个规划布点中心村的70%。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发展,也体现在文化的振兴。我市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全域文明建设,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镇160个,占比51.6%。率先建成并投入使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464个。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创建“文明家庭”和“五好家庭”等活动,不断提升农村道德风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58个,覆盖率达85%。组织参加深圳、北京、长三角文博会等活动,拍摄临涣“南有六尺巷,北有一壶茶”文化专题片。开展“乡村春晚”“非遗展演”“送戏进万村”“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加快推进村(社区)工作站建设,基本实现镇、村一站式服务大厅全覆盖。依托开放式村部建设,提升农村社区“八室、一场、四栏、五中心”服务功能。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文明建设等内容,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做到一村(居)一规、条条可行。

在深化乡村基层治理和推动乡村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我市聚焦精准脱贫攻坚,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开展脱贫攻坚“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和四季攻势,投入扶贫资金2.8亿元。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脱贫目标任务,预计2019年高质量脱贫1048户3044人,剩余未脱贫户317户1017人,2020年将全部脱贫。出台《关于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开展“百村示范”工作,62个村纳入2019年中央扶持范围,市、县(区)财政配套资金3200万元,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268.8万元提升至5670.1万元,村均收入由7.2万元上升至17.9万元。201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8元,增长9.2%,高于城镇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