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5-26 09:39:12 稿源:淮北日报社 ]
            

提起郭王村,很多人会把这个地处相山区西部的村庄与“特色种植”“食用菌”联系起来。如今,这里更是相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和典范:红瓦白墙,阡陌纵横,美好大道横贯东西,“文化乐园”笑语欢歌……

自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郭王村被纳入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从泥泞的乡村小道,到3.5米宽的水泥路,再到七八米宽的沥青路,这条横贯郭王村东西的美好大道,记录和见证了一座村庄的变迁;3400平方米的乡村大舞台,成为了农民群众的休闲场所、活动场所、培训场所和乡风文明的展示场所;围绕乡村大舞台设计的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党员风采廊等6条文化艺术长廊,传承了民间文化、民俗民风。

郭王村人居环境的变化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总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绿金淮北”的重要内容,科学谋划,综合施策,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以点带面、连线成片”铺开,打造了一批再现皖北记忆、彰显淮北特色的美丽乡村。

截至目前,我市已先后八批从全市选择202个村作为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占规划布点中心村的83.5%,完成“十三五”任务的104.1%。先后两批确定16个镇开展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实现美丽乡镇建设全覆盖。濉溪县荣获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相山区入选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区),杜集区获评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和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烈山区跻身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

美丽乡村怎么建?我市始终把规划编制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龙头,在充分尊重和听取民意的基础上,结合“相风汉韵”地域特点,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成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一县三区村庄布点规划、16个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规划和202个中心村建设规划(方案),构建了城、镇、村三级规划分层分类有机统一的整体格局。

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我市坚持把民生保障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把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主攻方向。项目确定突出基本民生,从农民反映最强烈、要求最紧迫、收益最直接的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卫生改厕、道路畅通、绿化亮化等基本任务抓起,统筹城乡供水、供气、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对接,加大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投入,让基本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全市前七批已建的169个中心村及16个镇驻地建成区共投入17.1亿元,累计实施各类项目2362个。

突出环境整治,实现生态宜居。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打造生态宜居村庄。开展厕所革命,2017年以来,全市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73560户,户用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2.4%。实施垃圾治理,有序推进各县区垃圾分类,建设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目前,全市农村垃圾治理行政村覆盖率100%,农村垃圾治理市场化率100%,农村垃圾镇级转运设施覆盖率100%。采取“两进”“三结合”的方式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18个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实现生活污水就地生态治理。

突出产业支撑,实现村强民富。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根基,农民增收的根本,在认真分析各村产业特色的基础上,编制全市美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248个,家庭农场2840个,土地流转面积达93.9万亩,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40%,中心村中有10多万农户被吸纳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来。结合各村资源优势,培育 “一村一品”示范村41个、规模蔬菜种植大户200余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个、农村规模电商经营主体72个,建设农村电商示范村23个,建立农作物良繁基地40多万亩,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濉溪县、相山区入选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百善镇、渠沟镇获批开展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发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2条,连续成功举办十届石榴文化旅游节和六届段园葡萄采摘节,“段园葡萄采摘节”荣膺省级“十佳特色农业节庆活动”,双楼村入选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全市有近三分之二的村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心村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中心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近10%。

突出文化铸魂,实现内外兼修。始终把传承保护优秀乡土文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积极发掘本地本村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突出“一村一主题、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让更多文化元素置入村庄规划建设之中,使村庄有灵魂,让景点有故事。全市美丽乡村先后建成农民文化乐园8个、各类农村博物馆7所、村史馆或民俗馆9所、文化特色商业街3个、特色文化场所12处。

突出融合发展,实现品牌示范。始终把文化、旅游、农业融合发展作为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的重要途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建设整治、环境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乡村旅游“五位一体”,“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打造“一圈一带一片区”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示范线路和品牌。以城市东外环路为轴线,以东部山场为依托,以特色小镇为节点,以绿色生态为主题,打造城东生态绿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圈;以泗永公路沿线为环带,以隋唐大运河文化为名片,以农事观光体验为特色,打造大运河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以相山区渠沟镇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为契机,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引领,以菇香郭王、芳香小镇建设为重点,打造城西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