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7-24 15:43:08 稿源:市电教中心 ]
            

史万平是杜集区较早返乡创业的“能人”。1999年,外出打工多年的他带着一手精湛的机电维修技术回到家乡朔里镇,创办平祥感应炉厂。经过近20年的发展,企业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并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15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支持返乡创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在淮北,越来越多像史万平这样的能人返乡创业,助力农村蜕变。

2002年从西京大学毕业后,高荣娟在深圳中科园林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近年来,听闻家乡烈山区洪庄村发展迅速,还有不少鼓励创业的好政策,高荣娟动了心思,“与其一辈子给人打工过日子,不如回家谋一份自己的事业”。2006年,26岁的她毅然返乡,通过联合投资商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开办了自己的园林公司。从不足5亩的温室大棚,一跃发展成为面积达30余亩的花卉园林和葡萄采摘种植基地,花卉观光、无土栽培、生态餐厅,种植基地吸引不少市民前来休闲娱乐,年利润超过100万。

“外面再好都比不上家里好”,对渠沟镇郭王村村民徐东玲来说,家乡不只有城里人羡慕的“绿水青山”,还有给返乡发展事业的“游子”最暖心的支持。外出打工期间,徐东玲一直从事制衣行业,并在日本东京公司深造过3年。返乡开办服装加工厂后,由于工厂发展较好,半年后业务量增加、工人增加,厂房严重不足。听闻消息后,村党总支书记主动找到徐东玲,商讨工厂扩大规模一事,经村“两委”研究通过,决定将食用菌基地的房屋作为新的生产基地,为服装厂进一步发展提供场地支持。

返乡人才有在外打拼的经验,有对乡村的家乡亲情,靠着不懈的拼搏和勤劳的双手,他们不仅打拼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或积极以商招商,引进外地企业来淮发展,解决当地村民就业;或出资建设完善道路等乡村基础设施;或帮助困难学子、困难群众解决学习、生活难题,聚合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濉溪县五沟镇张圩村峻泽火龙果扶贫基地,由当地退伍军人闫敏敏创办,火龙果采摘期间每天需要用工15人左右,平均日工资60-70元。在扶贫基地干活的村民一年仅摘果劳务收入就有7000多元,再加上平时的除草、施肥,全年多增收近万元。闫敏敏计划明年流转200多亩土地种植火龙果,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就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