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皖美村支书 · 学习身边好榜样】系列报道⑥——刘锦法

[ 字体: 发布时间:2021-06-22 08:25:43 稿源:市委组织部农组科 ]

乡村振兴领头雁真抓实干勇担当

——记濉溪县临涣镇临南村党总支书记刘锦法

仲夏时节,位于临涣镇南部的临南村格外凉爽。临南村口,廊桥横卧,小桥流水,白墙黛瓦,村民安居乐业,游客络绎不绝……

来到党总支书记刘锦法的办公室,一眼就能看到办公桌上放着的两个旧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一些姓名和电话号码;几盒“便民服务卡”,上面有他的手机号码。他常说:“做群众工作,首先要了解群众情况,和群众打成一片,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两只羊喂三年,不够柴米油盐钱”,临南村的村民回忆起在2017年以前的日子,生活常年紧紧巴巴,捉襟见肘。临南村曾经是个远近闻名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1户242人,2017年以前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长期为“0”。

拔穷根方能聚人心。村党总支书记刘锦法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提振村民的精气神,把大伙儿拧成一股绳。

“我们通过张贴清理集体经济合同通告、大喇叭广播、悬挂条幅、张贴标语等多种宣传方式,营造浓厚的氛围,使企业和群众知晓清理经济合同专项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刘锦法回忆到。

 

为不断优化农村资源配置,2017年,市、县两级下发了关于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发展的文件,临南村书记刘锦法把握机遇、主动作为,成立了清产核资工作小组,开展了一次农村集体经济大排查。随后临南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并且邀请镇负责“清产核资”的相关领导,以及司法部门的同志,在会上讲清法规政策和利弊得失。

面对广大村民的呼声和期盼,作为村书记,他带头把村里不完善的拖欠合同、亏欠合同全部完善整理后,在阳光下公示,把村里的闲散地、机动地公开承包给群众,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对于多次劝说无果的,还结合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予以重击。

“一碗茶水能端平,两个肩膀闲不住,是我的工作目标。”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工作中,他关心群众、热爱群众,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经常入户与群众沟通交谈,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

 

2017年12月,为了让留守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他向上级争取资金20余万元,将原毛庄小学废旧校舍改建成了临南村就业扶贫驿站,引进濉溪县依琳服装有限公司入驻,全力支持车间建设,积极为车间建设协调服务,减免一年厂房租金,协助办理贴息贷款,购置加工设备。

在镇村帮助下,临南村的扶贫车间不断发展壮大,由最初的一个车间发展为两个加工车间,年新增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产品远销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同时扶贫车间吸纳本村和邻村86名村民就业,其中贫困人口24人,每人每月可增收约3000元。

“其次就得从村里的环境卫生抓起,像人一样,收拾得干净一点,精神头就不一样。”刘锦法带领村两委和驻村干部带头干,把道路两旁和河道上的垃圾一锹一锹铲上车,运出去。看到村支书亲自干,村民也把自家门前收拾得干干净净。

 

2018年,临南村不仅顺利的实现贫困村出列,而且还成为周边村镇羡慕的富裕村、美丽村、和谐村。

在临南村法治广场,一排排崭新的运动器材陈设完好,一盏盏路灯挺拔而立。

牵着孙子散步的张大娘说起新安装的路灯就笑了起来,她说:“盼望已久的路灯终于来了,再也不用摸黑走夜路了,大家心里这个高兴劲就别提了。多亏了刘书记他们办的暖心实事,崭新的路灯照亮了咱的幸福路。”

刘锦法却总说自己干的都是小事:“只不过是多跑跑腿、磨磨嘴皮子,不值一提。”可对于生活在这里的群众来说,都是天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