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以“开放式党课”创新党员教育 凝聚高质量转型发展强劲动能
近年来,淮北市高度重视抓好党员教育工作,严格贯彻落实《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以组织开展“开放式党课”为抓手,构建起全域覆盖、多元参与、实效显著的党员教育新生态,让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要求深度融入基层,不断强化党员的思想引领与行动自觉,为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凝聚奋进力量。 创新内容形式,构建开放格局。拓宽阵地边界。打破传统室内授课局限,积极开拓公共授课空间,精心打造141个开放式党员教育站点,将授课阵地延伸至公园广场、田间地头,构建起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紧密联动的党员教育网络,将党的创新理论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传递给党员群众。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展“开放式党课”408场,覆盖党员群众近4万人次。扩充授课师资。授课主体不限于全职教师,鼓励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业务骨干登台授课,累计吸纳120余人进入“优质开放式党课师资库”,在全市范围内组建“领导干部讲师团”“草根名嘴宣讲团”“模范先锋特聘团”等师资团队14个。此外,还大力支持一线工人、创业青年等各领域党员人才走上讲台,进一步丰富党课授课主体,持续激发基层党员群众参与党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整合优质要素。深挖淮北本地红色资源,理清历史发展脉络,精心开发“红色足迹”“工业记忆”等17条现场教学路线,助力“开放式党课”开展。其中,“红色足迹”路线串联起市内多个红色革命遗址,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讲解,让党员群众深刻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工业记忆”路线则聚焦淮北矿业转型发展历程,展现工业领域的党建引领与创新发展,激发新时代党员干部投身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热情与信心。 丰富教学形态,提升学习效能。开发“场景式”教学模块。紧密围绕社区治理、生态保护等民生关切议题,精心设计“情景式党课”演绎形式。党员演绎不同角色,模拟历史场景,突出党性教育内涵,跨时空展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活动开展以来,开发“相城绿梦”“家书中的党史故事”等优质情景式党课7部,并组织送党课下基层活动25场次,覆盖党员群众3000余人次,切实增强党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构建“互动式”学习模式。一方面,在党课开展过程中,设置“你问我答”即时响应机制,每场党课均设置20分钟互动时段,安排党课主讲人围绕党员群众疑问现场答疑,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开展“带着问题学”活动,组织各地各单位课前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党员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党课主讲人依据问题针对性备课,提升学习效果。打造“定制式”课程体系。为青年党员开设“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研学课,组织青年党员前往电商产业园实地参观,了解电商如何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为老年党员开设“防诈骗”微党课,由金融系统党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担任主讲,结合实际案例讲解防诈骗知识,增强老年党员的防骗意识。为流动党员开设“云端家乡课”,每月定期推送淮北发展成就、政策解读视频等内容,让流动党员及时了解家乡动态,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做好长效保障,深化工作成效。抓实质量评估举措。严格实行“一课一评”制度,要求各单位组织党员群众从内容实用性、形式创新性等方面对党课进行综合评估。今年以来,依据评估结果,优化开放式党课内容理论性过强、互动环节设计不够合理等共性问题7处,有效提升党课整体质量。培育特色党课品牌。精心组织“十佳开放式党课”评选活动。通过“淮北先锋”系列平台开设“专题专栏”,将优秀党课打造成线上学习精品,不断扩大其影响力。指导各地立足自身地域特色与发展实际,深入实施开放式党课“一县一品”培育计划,让开放式党课在内容设计与组织方式上更接地气,让党员教育不仅“活起来”,还要“实起来”。推动学习成果转化。引导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我为发展优环境、我为项目送服务、我为企业减负担、我为基层解难题、我为党旗添光彩”“五为”实践行动,推动6000余名机关党员到社区“三报到”,解决群众诉求3280个。建立“学习—实践—反馈”的闭环,定期召开成果交流会,组织党员分享党课学习促进工作的典型案例,进一步扩大党课学习成果的影响力,促进全市党员教育工作与实际工作深度融合、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