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淮北先锋网 > 阳光组工

“一组一会”开启党建引领自治新模式

“三治融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安徽省淮北市关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7-24 09:42:50 稿源:组织人事报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2017年以来,淮北市积极推行“一组一会”制度,通过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建立一个理事会,合理调整设置一个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村民理事会的协商议事作用,探索了一条以党建引领和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乡村善治新路子,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格局。

一、推动自治重心下沉,让村民理事会成为群众的“贴心人”。随着传统农村社会的发展变革,特别是近年来,部分农村在房屋征迁、土地承包经营等方面利益纠葛复杂而引发的村民内部矛盾不断,加之行政村合并后,管辖范围扩大,公共事务无人管、公益事业难办、百姓诉求表达不畅等问题愈发凸显,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对此,淮北市直面问题,创新思路,通过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以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理事会,进一步规范自治流程,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村民自治,切实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协商水平和自治能力。一是完善运行机制,创新群众协商议事模式。在保持现有村民委员会设置格局的前提下,对处于独立居民点且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村民小组或自然村,根据群众意愿建立村民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民主推选产生,由老党员、村民代表、创业能人与“乡贤”等构成。以村民理事会为协商平台,建立健全提事、定事、办事到督事自治运行机制,做到让群众事情自己议、群众事情自己定,群众事情自己办。濉溪县百善镇叶刘湖村作为淮北市南部次中心建设的主战场,涉及雁鸣、程家等5个自然庄搬迁改造,为加快工作进度,23个村民理事会成员充分发挥亲缘、人缘和地缘的优势,仅用5天时间,动员600多户村民全部签订棚改安置协议。二是搭建致富桥梁,当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淮北市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带动作用,领办创办合作社,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群众增收致富效应凸显,2017年带动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古饶镇谷山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在村民理事会的带动下成立了启航果蔬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扶持农民种植芦笋,目前,合作社连片集中种植芦笋350亩,今年预计亩产1000斤,亩均增收2000元。三是畅通诉求渠道,成为化解矛盾的“润滑剂”。小到垃圾处理、邻里纠纷,大到山林权属、征地拆迁,村民理事会都会积极介入,他们把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群众不上访”。今年以来,全市1720个村民理事会共接待群众1.2万余人次,累计调处矛盾纠纷5892余件,化解信访隐患1128件。淮北市在推行村民自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群众成为议事的主角,真正实现了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这一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切实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成为决策主体、管理主体、监督主体,不断增强群众的“存在感”“获得感”,才能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二、延伸党建工作“手臂”,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而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对于推进基层善治至关重要。淮北市坚持哪里有村民理事会哪里就有基层党组织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及时建立党小组或党支部;对不具备条件成立党组织的村民小组或自然村,由镇包村干部、工作队员或村干部中的党员兼任党组织负责人。目前,全市共调整设置1618个党小组,有力延伸了新时代党在农村工作的“手臂”,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突出政治引领作用。坚持政治标准,无论在划分理事会片区,推选理事会成员,还是制定理事会章程时,都充分体现党组织的把关定向,注重把既有较高威望,又是政治可靠的同志选入理事会,特别提倡党组织成员与村民理事会成员交叉任职,保证了党组织对基层自治的组织领导。目前,全市村民党小组长和理事长“一肩挑”达70%。二是发挥凝聚群众作用。坚持依靠党建凝聚群众、聚集民心,着力搭建形式多样的载体平台,让广大群众时刻感到党员在周围、党组织在身边。目前,全市一县三区党组织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设计了“党群连心站”“党群微家”“党员驿站”“百姓讲习所”等新载体,定期召集群众说事议事,让群众增加对村级事务知情度,感受到农村的发展进步,始终保持与基层党组织心贴心。三是彰显服务群众作用。淮北市基层党组织紧跟新时代农民生产生活步伐,及时转变工作方式,把着力点聚焦在服务民生上。结合全市开展的“入户连心大走访”活动,自然村党小组成员按照亲缘关系,主动联系村组内的群众,不定期到包保的农户家走访慰问,让群众利益诉求“有门”,党员全程服务“有为”。坚持群众路线为民真办事、办实事,村党小组成员轮流到“党群连心站”“党群微家”办公,接待群众来访,协调矛盾纠纷,现场进行政策答疑,赢得了群众广泛好评。为进一步畅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渠道,近年来,淮北市新建党群服务中心67处,改建81处,实现了全市306个村(农村社区)都有服务中心,真正实现了“干部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淮北市把党组织建立在自然村或村民小组,置身于农民群众之中,工作于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经常、最密切,工作也最有效。这一实践证明,必须牢固树立群众在哪里,党员就在哪里,农村工作推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的理念,切实发挥好党组织“定海神针”作用,让党组织在基层“挑大梁”,让党的声音在基层“唱主角”。

三、推动“三治”有机融合,让文明和美成为群众的“新风尚”。随着社会的加快转型,乡村社会从封闭不断走向开放,单一的治理手段无疑难以应对差异化、多元化的社会现实。淮北市在推进乡村自治过程中,始终将人情与法治、道德等紧密相连,进一步规范村民理事会和党小组“一会一组”职责,明确党小组既要引领村民自治,又要推动依法治村、以德治村,着力打好乡村善治“组合拳”,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一是让乡村风气正起来。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本清源,弘道养正,教育引导群众尊良俗、去低俗、除恶俗,不断提高群众道德修养,促进文明新俗蔚然成风。二是让群众心气顺起来。乡村治理体系能否平稳运行取决于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进展水平。淮北市坚持将法治理念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着力强化普法宣传,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基层干群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显著增强。近年来,淮北市通过加强法治建设,顺利实现群众信法不信访的转变,连续九年被评为全省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先进市,“皖北最稳定的城市、全省最稳定的城市之一”局面进一步巩固。三是让村居环境美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宜居乡村。近年来,淮北市各级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干群,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体化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加快推动城市水电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全面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生活质量,形成了村美民乐良好局面。2017年,淮北以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的佳绩跻身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昔日“煤城”变“美城”,央视多次现场直播宣传淮北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淮北市积极探索自治有力、德治有效、法治有序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既赢得了民心,又提升了基层组织力,引领党情民心同频共振。这一实践证明,“三治融合”是拉动乡村社会治理的“三驾马车”,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必须一以贯之、协同并进,才能形成乡村“治理有效”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