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的成就·淮北这十年】奏响城市“蝶变曲” ——我市城市发展谱写崭新篇章

[ 字体: 发布时间:2022-10-12 08:56:20 稿源:市传媒中心 ]
            

 

文明之风浩荡来,相城无处不飞花。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向“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迈进。

社会治理蹚新路,绘就幸福新画卷。我们高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用心守护万家宁,为民撑起“安全伞”。我们高水平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军民共绘“同心圆”,双拥共建谱新篇。我们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党政军民齐心协力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开展。

……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城市管理,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奏响了城市“蝶变曲”,提升了百姓幸福感,谱写了城市发展崭新篇章。

文明之风浩荡来

相城无处不飞花

文明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

近年来,我市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更高标准更严责任更实作风更高效率,聚焦盯住一桩桩、一件件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实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把创建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向“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迈进。2017年11月14日,是淮北这座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中央文明委公布了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名单,我市以全国第三、安徽第一的名次,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全市人民实现了期盼22年的创城梦。

问鼎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淮北收获的不仅是牌子、民心,更有强大的精神财富。

长期以来,我市突出创建利民惠民导向,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转化为坚持不懈的更多更大实际行动,推动形成各地各部门比学赶超共建精神文明、人民群众见贤思齐提升道德水准、全社会上下崇德向善的全域创建生动局面。

坚持高位推进,形成强大合力。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等市文明委领导率先垂范,常态带队开展“行走淮北”督查活动,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交办,并第一时间列出问题清单,责任到人,逐一落实,确保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文明办牵头制定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考核评价办法,每月组织对县区和主创部门进行全面考核,班子成员分工包保、压实责任,市文明创建督导中心人员全部下沉一线开展日常督查。

各地各部门也始终把文明创建牢牢抓在手中、全程把控,迅速行动,攻坚克难、奋勇争先,“一把手”主动靠前、敢作敢为,街道、村居整合资源、共创共建,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无私奉献,掀起新一轮文明创建工作热潮,推动各项创建任务落细落实落地,常态长效建设更加深入。

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如今,行走在淮北的大街小巷,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的街区面貌焕然一新,环境干净舒适整洁,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市区景观亮化、绿化、彩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步一观景,一景一陶然,处处让人感受到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强劲脉动,文明之花已开遍这座城市每个角落。

“以前到处是线缆,密密麻麻,非常凌乱,大家意见都很大。”在相山区新华巷小区,居民孙惠说,这里曾经遍布街头巷尾的“蜘蛛网”,如今已归整成资源共享的一条线,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还消除了安全隐患,居民群众对此拍手称赞。

环境美是外在美。我市聚焦打造城市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坚持城乡联动、一体发展,注重“致广大而尽精微”,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难事烦事,以及表现顽固、容易反弹的突出问题从源头治理。各地各部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激发,市城管局对相山区新华社区、濉溪县一中家属院等120余处的空中管线“蜘蛛网”,城区4200余处各类“牛皮癣”非法小广告等进行专项整治。市住建局开展窨井盖安全管理专项行动,对全市窨井盖进行全面排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回头看”摸排农村户厕7.99万户,所有行政村全部开展村庄清洁活动。煤化工基地结合园区生态环境现状,严查运输车辆抛洒、遮盖不完全、不冲洗等行为。“两路一线”环境整治成效持续巩固,高速出入口、主次干道保洁水平明显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成果令群众更加有感。

日前,坚持25年走街串户,践行“枫桥经验”,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的基层司法干部,烈山区烈山镇司法所副所长、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魏玉芬荣登“中国好人榜”,成为淮北市第173位“中国好人”。

民风美是内涵美。我市坚持“得者有得、好人好报”价值导向,深入挖掘推荐评议身边好人,壮大好人群体,创新推行职业发展、医疗保健、公交出行、走访慰问、重大活动、宣传表彰六重礼遇褒奖“身边好人”机制,设置好人荣誉墙、好人榜、好人长廊、好人馆等宣传阵地500余处,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市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扎实推进文明实践工作,组织开展“学雷锋日”“爱心助考”等活动,评选表彰10户第二届淮北市文明家庭、10名第四届淮北市“新时代好少年”。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我市还扎实开展“我们的节日”、诚信建设和网络文明传播等活动,积极推进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上网。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礼让斑马线等深入人心,文明风尚更加彰显。

人民群众是创建主力军,更是文明创建受益者。濉溪县引入“赛马”机制,实行“周抽查、月考核”制度,对主创单位每月授流动红黄蓝旗;相山区着力破解“硬骨头”问题,改造黎苑一期、职大家属院等老旧小区33个,提升洪山路、惠民路等街巷10条;杜集区拆除各类违规户外广告211处,对辖区内建筑工地扬尘治理等情况进行高频率巡查;烈山区全面排查大型户外广告,拆除安全隐患6处,更新破旧广告12处。在全市上下全动员、齐上阵,各行各业氛围日益浓厚,创建激情更加高涨的同时,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今日淮北,人们传唱着崇德向善的文明之歌,谈论着感人至深的“最美”故事,践行着真善美的文明行为,传承着平实质朴的乡土民风,塑造起新一代淮北人尚礼自信的文化筋骨,共建共享着文明之城。

社会治理蹚新路

绘就幸福新画卷

淮北大鼓《古有桐城六尺巷今有皖北一杯茶》,唱响了“一杯茶七步调解法”;创新完善房企破产和解“淮北模式”,解决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党建+治理”网格一体化建设,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畅通群众来信来访渠道,依法依规化解信访积案,做到接访不走过场、写信真管用……这些社会治理的好做法,提升了我市社会治理水平和城市温度,增强了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亲切感和归属感。

近年来,我市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支撑,坚持以政治增强向心力、以法治彰显公信力、以德治增添感召力、以自治激活生命力、以智治提升战斗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质量稳步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连年提升,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统领,切实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发挥基层党组织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行“党建+治理”网格一体化建设,形成“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为主体的社会治理体系。针对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创新建立市委政法委牵头的市联席会议,实现了维护稳定、解决难题、促进发展的“多赢”效果。入户联心大走访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入选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

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治理难题,切实把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用“小行动”诠释“大法治”。创新建立金融法庭,完善房企破产和解“淮北模式”,大力实施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持续保持“扫黑除恶”强大攻势,坚持联防联控,建立“3+X”情报信息会商机制,对重大预警性、行动性信息实行“一单三推”,有效防范暴力犯罪案件、公共突发事件。加强社区矫正、吸毒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服务管理,健全“三色预警”应急管理体系,建立“三位一体”的关怀帮扶体系,完善四级心理咨询室建设,开通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实现市域全覆盖。

设立“诉调对接中心”,构建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行业调解“五位一体”的调解模式。健全“警民联调”工作机制,推动全市警民联调室规范运行,调解成功率在98%以上。组建法律服务团,开展“送法进万企”活动、每月说法等专项行动,发挥“法律政策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法律事务协理员、法律诉求引导员”作用,引导村民树立遇事找法、处理问题靠法的法治思维,及时化解村民中婚姻、邻里、民事方面的矛盾纠纷。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筑牢社会治理德治硬核,用“小德行”宣扬“大境界”。在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开展“祭扫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大力宣传好人文化、红色文化,增添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引导群众投身新时代社会治理实践。坚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切实下好群众自治“一盘棋”,用“小网格”解决“大民生”。传承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自治重心下沉,探索建立“一组一会”治理模式,对符合条件的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建立党小组或党支部,同步建立村民理事会,该做法作为安徽省唯一经验总结案例入选《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报告(2019)》。依托临涣镇的民俗茶文化,先后推出“连心茶室”“平安茶室”“茶馆调委会”“和谐茶室”等调解平台,形成了“一杯茶七步调解法”,淮北大鼓《古有桐城六尺巷今有皖北一杯茶》入选国家信访局保障誓师活动汇演。

强化德治约束,建立“自我组织、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运行机制,完善村规民约、加强规范约束,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倡导文明新风,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讲述村民身边的真实事例,与村民积极互动,动员广大群众学习讨论集体事务、反映社情民意,提升村民道德素养。

实现社会治理“多网合一”,整合组织、公安、民政、城管等单位统一划分网格,建立“党建+四个一”社会治理模式,推行“1233”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和“三官一员一律”工作制度,实施党建、网格、管理“三项服务工程”,组建“三大团队”,纳入网格管理,做到“一网清”。

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切实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用“小程序”处理“大事情”。全力打造实体化、实战化指挥平台,全市四级综治中心全部按照标准联网试运行,实现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社会矛盾联调,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效工作载体。推进信访接待、退役军人服务、法援调解、综治维稳、智慧城管、政务服务、健康管理、党群服务八大中心综合服务平台集中办公,发挥各类平台的智慧感知、数据处理、城市应用、智能调度、智慧监控等作用,系统化、科学化、高效化解决群众办事需求。畅通群众来信来访渠道,依法依规化解信访积案,做到接访不走过场、写信真管用。建立“三双”机制,即一事双交、一事双联、一事双查机制,有效解决重要信访问题。建立“三明确”机制,将群众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信访信息化综合平台统一流转,利用信访部门成熟的分流转办机制实现快速调处、闭环办理,做到明确“接件即办、一盯到底”、明确复杂疑难事项“主办单位牵头、相关单位联办”、明确“日接收、周落地、月办结”。推进落实核查报告单、风险提醒函、督查督办函、问责建议函“一单三函”制度,构建起信访问题提醒—督促—问责的环环相扣机制,及时预警防范风险,充分调动责任单位化解信访矛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推动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快处理、早解决、见实效,更好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用心守护万家宁

为民撑起“安全伞”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平安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淮北为目标,坚持政治引领、坚守人民情怀、坚定战略耐力,埋头苦干、奋勇争先、主动作为,全市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攀升。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平安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推进,并纳入《淮北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纳入重点民生工程,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述职内容。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多次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召开推进会、试点观摩会等推动工作开展,为建设平安淮北提供坚强保障。

以“辛苦指数”换“安全指数”。着眼强化扎根人民、造福人民,撑起为民服务“安全伞”,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逐年稳步提升,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圆满完成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敏感节点我市信访维稳工作任务,信访综合考核连续位居全省靠前位次,落实重大决策事项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严格落实维护稳定“3+X”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有力护航村“两委”换届,有效整治“4+N”行业乱象,严厉打击了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

以“地方特色”提“平安成色”。着眼因地制宜化解纠纷,充分激发治理活力,画好社会共治“同心圆”,推动市域社会治理水平整体上台阶。设立“法官调解室”“红色调解室”,打造了徐度刚“百姓说事点”“一家人”工作法等11个特色百姓说事点。打造社区首访、“四会”议事、多方联动的“红色物业”管理模式,解决群众身边难题。

先后推出“最美职工”“最美退役军人”“抗疫一线”最美医护人员等各类先进典型180余名,表彰年度最美家庭100个,向社会推介好家风好家规好家训。制作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系列视频,提升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举办以“红色文化”“缅怀先烈”等主题社教活动共计4000余场次,12万余人次参加。

以“创新力量”增“发展能量”。着眼解决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争当服务发展“主力军”,全力破解“老大难”和“硬骨头”问题。“根治‘难办证’问题,推动治理现代化”被评为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建立破产和解“淮北模式”,成功审结金色云天、金百合等案件,最大化保护了拆迁户、购房户利益。

构建政法新媒体矩阵,全市政法系统共有政务新媒体100余个,政法机关微信公众号25个、微博号47个,构建全网覆盖、全时响应的网上战斗集群。推进“守护平安”系列行动,连续9年保持命案全破,2020年八类暴力犯罪破案率达100%。

以“自我革命”建“政法铁军”。着眼于建设过硬政法队伍,扎实开展教育整顿。市县(区)教育整顿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25个教育整顿单位评估结果全部为合格等次。教育整顿期间,接收各类问题线索核结率达100%,排查“6+N”顽瘴痼疾全部整改到位。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教育整顿期间,有力有序化解矛盾纠纷3000余件;对295件民商事案件采取“活封”“活扣”保全措施,为企业释放资金2亿元;开通互联网阅卷系统,律师阅卷实现“一次都不用跑”;打造“法治护航工程”,推出“网络平台+司法行政”一系列的便民服务举措,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军民共绘“同心圆”

双拥共建谱新篇

淮北是一片英雄辈出、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这里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无论是峥嵘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一直以来,深厚的崇军、爱军、拥军情怀在这片热土上赓续传承。

我市始终把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深化双拥共建,广泛开展走访慰问、常态化联系、帮扶援助、军地互办实事等工作,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确保各项政策和待遇落到实处,党政军民齐心协力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开展。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紧抓不放,常抓不懈。持续完善双拥工作例会、军地“双清单”、军地联席会议、党委议军、走访慰问等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制度保障、结对共建、考评激励等各项机制,制定出台双拥结对共建标准、双拥示范街创建标准等系列规章制度。层层建立健全双拥组织网络,推动双拥工作从基层抓起、政策法规向基层落实、矛盾问题在基层解决、发展成果向基层拓展。

依托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我市努力把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融入学校教育、普法活动和社会宣传各个方面,爱国拥军理念深入人心。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心策划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广泛有效的红色教育活动;定期举办“国防教育大讲堂”“军营开放日”,建成淮北退役军人主题文化公园;大力宣传淮海战役“小推车”精神,用好“老兵宣讲团”,开展“讲好红色故事、争当红色传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系列活动;举办“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模范人物”“最美军嫂”评选,开展“淮北儿女军旅荣誉榜”宣传,珍宝岛战斗英雄华玉杰、“拥军优属模范”好军嫂邵瑞华、“四代都当兵”光荣之家付庆轩家庭、“东海强军先锋”王红旗等先进典型的感人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公共场所开设军人军属服务窗口,开通公交“拥军线路”、出租车“拥军车队”,建设“拥军一条街”……行走淮北大地,浓厚的拥军氛围处处可见。我市出台双拥结对共建、军队转业干部安置、驻淮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系列政策,优抚金及时发放到位、义务兵家属优待等方面实现“十个100%”。开展部分退役士兵社会保险接续试点工作,“4321”工作经验(四级工作体系、三级政策咨询、两级申请受理、一个平台办理)全省推广。成立市戎耀拥军服务中心,成员单位1000余家,覆盖餐饮、住宿、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打造拥军一条街、拥军车队、军嫂服务队等“十大拥军特色品牌”,社会化拥军迈上新高度。创新提出“四方共建”理念,镇(街道)村(社区)、“两新”组织、驻淮部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四方,以镇(街道)村(社区)为主体,分别与驻淮部队、“两新”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共建,在全市确立10个示范点,典型带动、示范引领,进一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民拥军,军爱民。驻淮部队积极深化拥政爱民举措,不断拓宽拥政爱民渠道,引导部队官兵和广大民兵扎根第二故乡努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积极参加文明创建、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助学等活动,在各类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先锋、打头阵、啃硬骨头。淮北军分区系统共定点帮扶5个村,各级累计投入资金46万元开展扶贫工作,协调地方扶贫经费160万元,援建产业项目2个、基础设施项目1个、学校2所。2018年我市遭遇百年一遇洪涝灾害,驻淮部队出动官兵和民兵担当抢险救灾突击队,充分展示了“最可爱的人”的使命担当和时代风采。

关心关爱解军难。提高门诊医疗补助标准,惠及重点优抚对象1300余名。为困难重点优抚对象发放纾困解难优待金440余万元。在主城区试点困难优抚对象住房优惠制度,帮助50余名残疾军人、三属等重点优抚对象减免公租房租金。整合社会化拥军资源,优化提升拥军一条街、拥军加油站等优惠便民“十大品牌”,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生活服务15万余次,惠及6万余人。联合拥军医院为22名老复员军人免费入户体检和健康指导。用好关爱基金,帮助困难退役军人大病报销医疗费用,纾困解难。

尊崇激励铸军魂。举行59名淮海战役烈士遗骸集中迁葬仪式,军地主要领导共同参加,缅怀先烈,受到央视等媒体广泛报道。对接墓地运营企业,建设“丰碑园”“功勋苑”,专门为淮北市退役军人提供殡葬优惠服务项目,已有208人享受减免。启动退役军人功臣模范事迹辑录地方志工作,已汇总整理出142名二等功以上退役军人功臣模范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