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淮北先锋网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淮北这十年
【非凡的成就·淮北这十年】转型发展注动能——淮北市深入推进“双招双引”工作综述
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决定着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定不移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抓手,深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吸引一大批优质项目落地、一大批优秀人才落户。今年1至8月,全市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投产工业项目同比实现三位数增长。特别是我市重点打造以锂电产业链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实现100亿元项目新突破、50亿元项目再巩固,相继落地金浦钛业新能源电池材料一体化项目、皖能集团新能源建设项目和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等4个百亿项目。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已突破30万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人才近万人,人才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为推动淮北更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源。
如何聚人才、引产业?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我市提出,要把抓人才、抓创新作为首位任务,扎实做好“引、育、留、用”四篇文章,着力打造全域引才大环境、构建协同育才大格局,奋力推动淮北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全市上半年招商引资及重点项目调度会上,我市提出,要乘势而上抓招商,创新方式、提升质效、再掀热潮,持续增强发展后劲;要全力以赴上项目,强化项目精准调度、抓好项目转化落地、加强重大项目谋划,持续发力推进“七未”项目,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要多措并举强载体,深入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动县区园区做大做优做强;要持之以恒优环境,全面倾听企业反映问题,全力推进企业诉求办理,全速推进惠企政策落实,帮扶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精准发力 以“链”招商硕果累累
项目是第一推动力,没有大项目就没有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通过完善一系列政策体系,掀起了新一轮抓招商、上项目、促发展的高潮,一批有利于城市转型和产业调整的大项目建成投产达效。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市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和推动更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将其作为“一号工程”抓紧抓实,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进。十年来,我市围绕主导产业不断“补链、延链、强链”精准发力,推动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以“链”招商硕果累累。
自2012年起,我市招商引资从考核引进资金额开始向考核规模项目数转变,每年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制定下发招商引资工作意见,指导全市招商工作开展。
十年间,我市招商引资“大军”相继出现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及北京、天津、西安等经济发达城市。通过一次次经贸交流活动和一场场投资环境说明会、座谈会、项目对接会,一个个重大产业招商项目不断落户淮北。2012年,我市招商引资质量显著提高,全年认定的105个5000万元以上新建规模项目中,投资规模3亿元以上的项目就有16个。
“招商引资质量的提高,不仅源于各载体单位多种招商方式的灵活务实运用,更重要的是淮北突出了招大引强的招商重点,健全规范了招商引资运作体制机制。”市投资促进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杨告诉记者,我市采取“一会准入”制度,2012年预审项目142个,审核准入128个,不符合淮北市产业发展及节能环保要求的14个项目不予准入。
2013年,随着全省招商引资工作会议的召开,市委、市政府结合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招商引资工作的部署,出台了《关于调整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工作的通知》,重点就招商思路、产业发展方向、项目落地推进和督查考核奖励等提出新要求。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作为推进城市转型、打造精良产业的重要途径紧紧抓在手上,主要领导自我加压、亲力亲为,主动出击、全力以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
总投资28.5亿元的华孚色纺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国购汽车城、金龙电子、温州食品工业园、华中天力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开工建设……2013年,我市引进并开工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104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4%。
2014年,我市成立了17个招商团开展组团式协同招商,各招商团牵头领导积极发挥自身人脉优势,不断拓宽信息渠道,强化项目推进调度,明确责任、传递压力,在全市营造了“人人抓招商”的良好氛围。通过举办第三届食品工业博览会和第五届石榴文化旅游节活动,共计邀请参展、参会客商980余人,签约项目60个,协议投资总额175.41亿元。
2014年,全市引进并开工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规模项目105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5%。
2015年,一组数据令我们振奋:全市新引进并开工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08个,完成年度任务的108%,其中3亿元以上项目12个;各县区、淮北经济开发区、淮北新型煤化工基地均完成了规模项目目标任务。
易事特光伏并网发电、传化公路港物流投入运营、淮北万达广场开门迎客、口子东山产业园投产、平山电厂二期基本建成……“十三五”期间,我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不断提升产业链与项目配套率,通过精准选择招商项目、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全力招优引强,招商引资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市努力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水平,让投资项目进得来、落得下、发展好。建立项目前期评审机制,相关部门不断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做到重大项目“一事一议”,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招商项目建设进度。对重大项目专门成立协调领导小组,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切实为招商引资项目做好服务工作;制定和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惩办法,在税费收缴、土地使用、金融支持、工商管理、注册登记以及户口、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外商优惠待遇。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扎实做好“一站式”服务;认真实行签约项目联络制和重点项目包保责任制,责任到人,促进招商引资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我市着眼于发挥园区在招商引资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突出园区特色,强化园区功能,强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配套服务,全面提升园区承载力。各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质平台。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备的配套服务吸引各类要素加速向园区集聚,各园区现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极。
我市坚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摆上重要位置,创新招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以情招商,以情安商,努力打造招商引资“洼地”、服务客商“高地”。在硬环境建设上,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要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交通路网、电网、通信网及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及主干道改造工程,建设一批城市景观和休闲活动场所,提高了城市品位,完善了城区功能,为外商创造了理想的投资和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我市采取有力措施,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招商工作机制,大力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稳步发展。实行市级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对各招商组及重点在建项目、在谈项目,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跟踪联系,从项目对接、洽谈、办理、建设等方面予以全过程关注,有力促进了大项目的联络洽谈和落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带队招商、高位推进,促成了一批重大项目顺利签约并开工落地。制定完善以引进规模项目为主要考评依据的招商成绩认定办法,采取实地审核与项目资料审验相结合,认定小组检查与区县互查互评相结合方式,对开工项目实行月度逐一现场认定,认定情况通过媒体定期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做到考核奖惩更加规范透明、公平公正。
据统计,2016年,全市新开工项目271个,其中新开工5亿元以上项目20个。2017年,我市各载体单位累计新签约规模项目285个,新开工工业项目202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25个。2018年,全市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2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1个,10亿元以上项目9个,15亿元以上项目5个;新开工项目176个。万顺高精度铝箔生产线项目、国轩锂电池、宁丰板材等超5亿元以上优质项目落地淮北,项目规模质量明显提升。2019年,我市持之以恒推进招商引资,全年新签约项目213个,新开工项目219个,协议总投资631.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以上,位居全省第3名。2020年,我市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影响,大力开展在线招商推介和云签约活动,吸引了一批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建设。2020年,全市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43个,同比增长14.1%,协议投资533.1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工业项目160个,协议投资416.9亿元。全市申报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209个,协议投资466.9亿元。招商引资规模项目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6.5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10.3%。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确立“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各地各部门围绕主导产业精准招商,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第一战场”,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举措,招商引资工作高歌猛进、捷报频传,在新常态下取得新成绩,实现新突破。2021年,全市新签约工业项目235个,新开工工业项目159个,新竣工工业项目111个,全市招商引资工业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5亿元,较好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2022年上半年,面对多点散发的疫情和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我市招商引资工作高歌猛进。1至6月份,全市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投产工业项目同比实现三位数增长,交出了一份底气十足的招商引资“成绩单”。特别是,我市重点打造以锂电产业链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实现100亿元项目新突破、50亿元项目再巩固,相继落地金浦钛业新能源电池材料一体化项目、皖能集团新能源建设项目和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等3个百亿元项目。
内联外通 打造内外循环“链”接地
今年4月3日,伴随着嘹亮的汽笛声,满载外贸企业出口产品的专列,从青龙山铁路“无水港”发出开往青岛港,约10小时后抵港直装远洋船出口至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地,全程“一箱到底”,标志着“淮北—青岛港”海铁联运班列正式开通。
青岛港位于山东半岛胶州湾畔,是中国沿黄河流域和环太平洋西岸的国际贸易口岸和中转枢纽。淮北重点外贸企业出口起运港为青岛港口的约占60%。初步估算,“淮北—青岛港”海铁联运班线开通以后,每一个标准集装箱可以为企业节约运费800-1000元人民币,有效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淮北—青岛港”海铁联运班线是我市第五条海铁联运班线,也是跨中铁上海局和中铁济南局开通的首条海铁联运班线,为我市“向北出海”迈出坚实一步。
目前,在淮北青龙山铁路“无水港”,海铁联运已经可直达宁波港、上海港、连云港港、南京港、青岛港,加速实现我市“通江达海”目标。
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招才引智,都离不开发达的交通。我市将交通作为融入长三角的先行条件和重要支撑,加强与沪苏浙的交通规划对接,完善周边区域城市间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内通外联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017年12月28日,淮萧客车联络线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淮北迈进高铁时代,至此旅客从淮北即可乘坐动车组列车抵达上海、杭州、北京等地,实现“千里一日还”的梦想。2020年12月30日,阜阳—淮北、淮北—宿州—蚌埠城际铁路全线工程项目举行开工仪式,目前这两个项目正按计划推进,未来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完善淮北出行的高铁网。
我市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等多领域合作。特别是注重讲好“小上海”与“大上海”故事,通过加强与上海等地合作,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同时,我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不断提升产业链与项目配套率,通过精准选择招商项目、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全力招优引强,招商引资工作迈上新台阶。
我市坚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摆上重要位置,创新招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以情招商,以情安商,努力打造招商引资“洼地”、服务客商“高地”。在硬环境建设上,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要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交通路网、电网、通信网及重点工程建设,完善了城区功能,为外商创造了理想的投资和生活环境。我市连续多年举办中国(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项目对接会暨安徽濉溪经开区承接产业转移对接会、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研讨会、石榴文化旅游节、濉溪铝产业发展论坛、中国·淮北碳基新材料及化学品产业发展论坛、皖沪开发区及企业对接等活动,搭建对外开放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202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工作,着力将段园片区打造成为产城融合新片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生态创新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市党政代表团赴徐州市学习考察,并于2021年5月21日签订《淮北市人民政府徐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市发改委积极与省发改委沟通,将徐州-宿州-淮北共同打造“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列入省“十四五”规划。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段园全域统筹规划研究,同步开展相关专项规划编制,着力构筑一体化城市空间格局。
眼下,在安徽中德(濉溪)国际合作铝基产业园,一个个重点项目正在快马加鞭地推进。濉溪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焱告诉记者,2021年以来,园区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中原经济区等战略机遇,狠抓“双招双引”,实现了经济指标稳中有进、招商引资精准有力、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创新驱动成效明显、基地发展势头强劲。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从全局统筹谋划,提出壮大“五群十链”产业水平的创新举措。全市聚焦“五群十链”,落实群长链长推进、“双招双引”领衔领办、工作评价激励三项保障机制,全力促成陶铝新材料挤压生产线、富士特高端建筑铝型材等储备项目落地转化。
与此同时,立足现有各园区的产业基础优势,稳步实施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目前,濉溪经济开发区已列入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6+2”试验区,与上海康桥、江苏海安共建产业园。相山区与上海莘庄、浙江长兴,杜集区与江苏江陵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产业园。相山区与上海嘉定、浙江长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定期交流互访制度,成立日常联络办事机构,在园区共建、产业导入、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
回望来时路,淮北曾奋勇拼搏,屡创佳绩。站在新起点,淮北将整装再出发,向开放包容、锐意进取迈步前进。
优质服务 打造人才虹吸“强磁场”
从没有职称的“小白”到获评正高级职称,需要多长时间?1年!淮北国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王浩戎博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了这样的“淮北速度”。而他的这种经历,正折射出这座城市的人才生态:“淮才必遇”“淮才优遇”!
王浩戎于1999年出国就读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2005年取得博士学位并进入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任博士后,先后在美国阳光创新公司、美国特雷维系统公司担任技术负责人等职务,致力于海水淡化、工业废水脱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并提供解决方案,在技术及成果转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2019年12月回国担任淮北国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为提高申报质量,针对王浩戎的优势作重点准备,我市帮助他通过海外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于2020年12月获评自然科学序列研究员正高职称。优厚的政策扶持、优质的人才服务,使得研发团队一心扑在新技术研发上。目前,团队已研发出“‘萃取-热分离’新型高盐废水浓缩技术”和逆流反渗透高盐废水处理技术两项新技术。项目计划在2年内实现落地投产,3年内将技术向燃煤发电、石油炼化等行业的脱硫废水处理领域推广,预计年销售额能达到2000万元以上,其中毛利润超过60%以上,节约能源费用75%至80%,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浓盐水零排放。
这只是我市优化聚才环境,凝聚人才“磁力场”的一个缩影。因煤而建、缘煤而兴,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我市紧紧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需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政策供给。围绕人才引进、培养、流动、评价、激励、管理等方面先后出台《淮北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进一步支持高校毕业生等人才来淮在淮就业创业若干政策》《淮北市产业人才新政16条》等多项人才政策。这些结合淮北实际的更具含金量的人才政策,积极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平台、创造更多机会,进一步提升人才政策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021年11月18日,淮北市土地复垦整理中心(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仪式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举行。这是安徽省自然资源系统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针对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出现的“伤口”,我市实施南湖、碳谷湖、绿金湖、乾隆湖、朔西湖、凤栖湖等采煤沉陷区治理,变“伤口”为“窗口”,城市中心逐步形成100多平方公里的中心湖带,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正是我市持之以恒加强人才培养与应用,使得我市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技术应用、政策研究、资金引进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2021年12月2日,我市出台《关于加快集聚产业人才推动“五群十链”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来淮创新创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经认定后最高可给予1000万元的支持。在此之前,围绕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等“五群十链”现代产业布局人才链,围绕人才链布局政策链,搭建创新平台吸引高端人才,尤其把引进培养博士后人才作为人才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抓手,持续优化政策、提升服务。人社部门大力宣传人才政策,鼓励全市企事业单位积极创造条件,申报设立国家级和省级博士科研工作站,协助引进急需的各专业技术攻关博士后人才。据介绍,2019年以来,我市出台“相城英才计划”,大力支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引进工作,先后协助安徽相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24名优秀博士后人才进站开展工作。
对新设立国家级站,给予启动资金提高到30万元,新设立省级博士后站,启动资金提高到15万元,博士后在站期间一次性生活补贴、进站补助提高到13万元,市级同时按省级给予启动资金标准给予50%叠加支持。安徽相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林皓等12名博士后人才享受补助经费共计156万元。
大力支持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积极引进和培养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创新发展需求的高层次青年人才,同等条件优先推荐其参加各类人才评选、科研项目资助申报活动。2021年7月,在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申报过程中,市人社局指导各设站单位积极报名,我市参与了3项创新赛,4项揭榜领题赛,其中安徽相邦提供的“大型异型环的粉末冶金制备工艺 ”入选2021年全国博士后创新大赛“揭榜领题赛”208个项目榜单之一。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家,其中国家级站5家,省级工作站5家,共引39名优秀博士后人才进站开展工作,出站博士后12名,在站博士27名,主要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新增产值近16.5亿元,产生利税约5.8亿元。
用优质服务让人才感受到“淮北温度”。市人社局主动跟进各用人单位,采取“人才专员”服务机制,与企业、专家、人才建立“一对一”的帮办模式,为他们提供精细化人才服务。建立服务帮办QQ群,通过QQ群把省、市的人才政策及时传递给他们。组织开展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评选、学术技术带头人、政府特殊津贴等各项优秀人才申报。目前我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2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95人,其中民营企业72人。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3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41人。
全市人才工作升级为“书记工程”,以更高站位谋划、更高起点推动、更高质量落实,紧密结合“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持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保障等全方位政策体系,着力打好引才“组合拳”,奏响人才“集结号”,实现“淮才必遇”“淮才优遇”,让淮北成为群贤毕至的高地、干事创业的热土。同时,不断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先后引进王浩伟、刘阳等高层次人才百余名,实现海外引才零突破;在全省率先实施高层次人才储备金制度,首家落实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制度。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突破30万人,副高职称以上人才近万人。全市人才总量稳步增长,引领作用日益显现。
梧桐茂兮,凤凰来栖。我市通过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政策供给和服务,让人才不仅引得来,更能留得住、用得好,为加快城市转型发展、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北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