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相山区:“ 一岗通办”百姓事 百姓事事都能办
淮北市相山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创新开展社区“一岗通办”改革,打破社区原有岗位职责限制,打通群众办事慢、办事繁等痛点堵点问题,逐步实现“一人在岗,事项通办”,释放更多人员力量下沉小区(网格),“主动上门找群众”,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全面、优质的服务。
突出“布局体系化”,焕新“家门口”的服务阵地。优化社区布局。按照“办公区域最小化、服务功能最优化、活动区域最大化”的原则,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迭代升级”工程,推动社区党群服务大厅亲民化改造,推进开放式办理窗口设置,改变传统“长柜台”形式,将原有的多个办事窗口整合为2-3个“全能岗”工位,设置等候休息、协商议事、文体娱乐等功能区域,推动服务方式由“面对面”改变为“肩并肩”,让群众办事更暖心更爽心。目前,全区12个社区完成社区“亲民化”改造。延伸阵地触角。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利用社区用房、物业用房和驻区单位活动阵地,建设具备学习教育、志愿服务、党建指导、便民服务、民情办理、宣传展示6项基本功能且各具特色的小区(网格)党群服务阵地,打造社区工作人员下沉小区(网格),小区(网格)党支部、红色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的坚强阵地。目前,全区共建设小区党群服务中心(站)、红色“益”站85处。丰富服务事项。发挥129家驻区单位资源优势,列出“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个性清单”,通过联席会议进行双向认领、确定双向服务。引进培育面向社区、小区(网格)服务的社会组织35个,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便民利民服务、党员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进一步充实基层治理力量。
突出“服务一站式”,织密“家门口”的服务网络。重构流程“一次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由区直相关单位整理分解社区现有业务(如民政、社保等),制定发放常见办理事项指引清单27项,张贴“一岗通办”工作流程图。加大培训交流力度,以“今日我当家”等方式提升实践经验,各社区培养“全能岗”工作人员2-3人,推动社区工作人员从业务“单一型”向服务“多面手”的有效转变,实现简单业务“一次告知、一次办好”。目前,全区共有117名社区工作者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认证。首问负责“有人办”。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倡导业务办理出“成效”,更要出“时效”。在岗工作人员作为首问责任人受理业务时,一次性告知群众所办理业务所需资料、办理程序、完成时限等,在业务办结前均承担该项业务责任,对于不在社区受理范围内的事项,及时为其办理转接,并向群众耐心解释说明。在本日工作结束后填写工作日志,归档文书档案,确保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和反映的情况及时办理。轮岗服务“时时办”。同步开展预约制延时服务,分小区、分网格建立微信群,接受群众办事预约,有效解决职工居民“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的问题,实现办事效率、服务效能与群众的幸福生活“同频共振”。
突出“治理精细化”,汇聚“家门口”的服务集群。充实网格力量。除“全能岗”工作人员外,社区其余人员常态化下沉小区(网格),开展“红色串门 暖心敲门”行动,积极回应解决居民群众的意见诉求,承担小区(网格)信息采集、常态巡查、问题发现、情况报告、初步调处、便民服务等职责,并有针对性地做好送政策、送信息、送文化、送健康、送物资等活动。全区共计释放社区工作人员219人,下沉小区(网格)化解矛盾纠纷743个。创新服务载体。紧扣群众难点痛点堵点,注重因地制宜、因型施策,下沉人员在“三供一业”移交小区、老旧小区借助“邻里访”“雷云说事拉理室”“聚心茶馆”等服务载体,充分发挥熟人社会优势,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热情,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在新建小区通过“流动办公桌”“办公晨摊”等工作机制,统筹公安、人社、卫健等12家单位,现场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惠民帮扶政策,开展免费体检活动,提供帮办代办服务。推动基层“智”理。搭建“相山e治理”信息化平台,涵盖基层党建、党群阵地、公共服务、积分兑换等多项服务功能,推动组织网、阵地网、智慧网“三网”融合,下沉人员在小区(网格)中发现重难点问题线上报事,“全能岗”工作人员线下受理,登记归档,及时办理,线上线下织密网格。小区居民通过建立积分账户,以服务换服务,进一步调动其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架起党群“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