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产业链条 加快转型步伐 2017年淮北市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综述
深冬时节,记者走进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站在高点俯瞰,映入眼帘的是规划完备的标准化厂房、高高耸立的工业设备和冲向空中的蒸汽,各种车辆往来穿梭,一片繁忙景象……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园区风姿初展。
煤化工基地是省政府确定的振兴皖北经济“一号工程”,是我市转型发展的“希望工程”,也是市企合作的“示范工程”。近年来,以碳基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淮北煤化工基地,砥砺前行,步履铿锵,正朝着新型化、集群化、专业化、纵深化方向大步迈进。
2017年以来,煤化工基地管委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和“一二三四五”总体发展思路,按照统筹推进、主抓落实的工作方针,凝心聚力,务实作为,在我市转型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基地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同比增长33.95%;实现销售总额205.5亿元,同比增长34.78%。
招商引资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一年来,煤化工基地管委会积极开展产业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工作,多次派员赴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开展招商活动,接待来淮考察客商达80余次。举行淮北-泰兴经济共建交流会,现场与江苏德大、东宇化工、泰达精细3家企业签订投资协议,跟踪签约了泰兴实验化工碳酸铵项目、江泰化工间甲基苯甲酸项目。成功举办2017中国·淮北碳基新材料及化学品产业论坛暨第九届煤化工节能环保技术交流会,活动得到国内重点煤化工科研院所、高校、协会以及龙头企业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为探索碳基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产业差异化发展、提升碳基新材料产品附加值,引导碳基新材料科学、健康、有序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注入了强劲动力。
为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管委会专门组建了评审专家库,建立入园企业评审机制,分两批次对19个拟入园项目进行评审,严把项目准入关。目前,实现正式签订合同项目14个,总投资近50亿元。12月8日,基地集中开工了优耐德引发剂、安徽天成新材料等10个项目,总投资37.5亿元,项目投产后将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在延伸产业链上实现了新突破。
项目建设推动持续健康发展
一年来,煤化工基地管委会一着不让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为推动基地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开工项目方面,总投资4亿元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土建施工全面铺开;总投资3亿元的临涣焦化公司脱硫脱硝项目进展较快,近期将建设完成;总投资3.3亿元的小湖集铁路站场改造项目,站场改造已完成,铁轨铺设进入收尾阶段;总投资1.4亿元的深度水处理二期工程项目,已于2017年9月1日建成投产。
在签约项目方面,2017年,基地签约了淮海新型建材、天成新材料、无卤阻燃新材料、优耐德引发剂、江泰化工、欧勒奋α烯烃项目6个5亿元以上项目;高性能电子化学品、新型医药中间体2个3亿元以上项目;晨光环己基甲酸、德大单氰胺、东宇碳酸铵、新型吸水材料、泰达精细5个亿元项目。为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管委会发扬“店小二”精神,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全程协助企业开展前期工作。其中,淮海新型建材、无卤阻燃新材料等7个项目在淮工商注册、发改委立项工作已完成,设备已大量采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管委会重点推进的年产100万吨碳基新材料项目,总投资70亿元,主体由淮北矿业集团投资建设,规划建设年产30万吨烯烃、20万吨乙二醇、30万吨芳烃、10万吨己二酸与己内酯及煤焦油深加工等项目。该项目作为引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三基三千亿”工程之一,备受管委会重视。目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已完成。其中,年产10万吨己二酸与己内酯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并完成中试。
一个地方的基础设施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投资环境,园区发展更是如此。因此,基地管委会在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017年,基地共投资2.08亿元,大力推进路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淮峦路改造工程、淮兴路、科化路连接线、创新西路一标段4条道路修建及基地北路亮化工程,其中淮峦路改造工程已完工,逐步打通了基地路网微循环。积极推进占地约150亩、总建筑面积86000平方米的马店幸福家园安置房建设。截至2017年底,已有9栋楼房封顶,累计完成投资约8000万,预计2018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基地扎实开展征地搬迁工作,完成小王家、小刘家、段楼、后马店、小周家、华佗庙六个自然村的搬迁及淮海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用地范围内地面附属物拆除工作,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如今,随着道路、管网、住房等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随着居住区、服务区、办公区、生产区等平台建设的全面铺开,煤化工基地的承载能力正在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