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稳定脱贫的产业根基 ——濉溪打造“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新样板
金秋时节,在淮北市濉溪县韩村镇小李家生态农业扶贫产业园,该镇淮海村贫困群众赵玉荣正和几名在园内打工的村民一起采摘葡萄。
“一天50元工钱,产业园不仅为贫困户带来投资收益分红,还让我们这些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通过打零工增加收入。”赵玉荣说。
小李家生态农业扶贫产业园位于淮海村,总投资800多万元,占地500亩,以种植精品葡萄为主,今年迎来收获季。“产业园仅葡萄种植区每年就可提供30万元的收益分红,覆盖96户贫困户。”园区负责人周勇说,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园区吸纳86人务工,其中贫困群众6人,培训技术人员10人。
小李家生态农业扶贫产业园的成功只是濉溪县大力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濉溪以“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为总抓手,立足丰富多样的特色资源,通过政策支持,推动一系列综合产业扶贫措施在贫困群众家门口落地生根,建立起产业发展与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双赢机制,夯实了稳定脱贫的产业根基,打造了产业扶贫的“濉溪样板”。
立足土地、水面等资源禀赋,科学擘画“四带一自”产业扶贫蓝图
濉溪县拥有11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92万,耕地面积230多万亩,土地资源丰富。同时,濉溪境内因采煤塌陷形成的水面约10万亩,水资源丰富。
2014年,濉溪县贫困人口36603人,涉及10个镇,建档立卡贫困村22个。截至2017年底,濉溪县已脱贫31710人,19个贫困村出列。2018年,濉溪县脱贫攻坚任务是确保完成3个贫困村出列、3593人脱贫。
“脱贫攻坚到了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剩余的贫困人口大多数为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人群,对此濉溪县把产业扶贫放在首位。”濉溪县委负责同志说。如何在不到两年内,以产业为媒,将剩余贫困群众一道领入全面小康?如何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以产业为基,让剩余贫困群众一同踏上振兴的康庄大道?濉溪面对的这块硬骨头显得格外难啃。
2017年,我省提出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即各类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和贫困群众自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产业。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2017年下半年,在总结前期产业扶贫经验基础上,濉溪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决策部署,重点在发挥园区带动、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上下功夫,加快形成10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镇“一镇一园”和22个贫困村“一村一品”,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科学擘画出“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濉溪样板”的宏伟蓝图。
“所谓‘濉溪样板’,就是‘让主体入园区、以园区带主体’,同时扶持‘一村一品’,依托土地、水面等资源禀赋,通过建立扶贫产业园和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养殖业。”濉溪县农林委主任张平介绍,“四带一自”作为濉溪产业扶贫的总抓手,是连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桥梁纽带,是立足平原地区扶贫特点,对之前产业扶贫政策和经验的升华,对于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脱贫意义重大。
目前,濉溪县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0家,年营销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23家。2017年,濉溪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9亿元,同比增长12.1%,2018年上半年产值90亿元。各类龙头企业已与60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12家家庭农场形成利益共同体,催生了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4家,其中省级10家;濉溪县境内国有煤矿在大规模开采之后形成了广阔的塌陷水面,水质优良尤其适合渔业等特色养殖业发展……诸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有效推动“四带一自”产业扶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创造了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