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淮北先锋网 > 先锋头条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加快淮北高质量转型崛起

中共淮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黄晓武

[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7-28 16:45:06 稿源:淮北日报社 ]
            

淮北缘煤而建、因煤而兴,自1958年建矿、1960年建市以来,累计生产原煤10亿多吨,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煤炭资源锐减、生态环境破坏等沉重代价,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特别是经历煤炭“黄金十年”之后,同时面临宏观经济下行、煤价断崖式下跌、房地产高库存、土地市场疲弱、政府债务达到限额等多重压力,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城市转型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面对种种问题和困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顶住压力、保持定力,积极应对、精准施策,既保持了经济即期增长,又推进了资源型城市深度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2016年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核心内涵,谋划确立了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提炼形成“一二三四五”总体发展思路,即:坚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工作中心,激活招商带动、创新驱动两大动力引擎,打造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个“绿水青山”,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发展转轨、城市转向、动力转换、共建共享。在加快城市转型中,我市变“高碳资源”为“低碳利用”,产业由“黑大粗”向“高精尖”跨进;变“依山建城”为“拥湖发展”,城市由“主城带动”向“全域统筹”推进;变“乌金城市”为“绿金淮北”,基本实现由“黑灰煤城”到“生态美城”的华丽转身,呈现出产业转型升级、后劲持续增强、面貌日新月异的高质量发展态势。“淮北市积极探索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的做法被国务院督查工作信息向全国推介,“淮北市积极扶植新兴产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典型经验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特别是近期,人民日报、央视四天内两次报道我市,分别在头版头条、新闻频道《共和国发展成就巡视》中以《淮北转型 十年有成》《矿坑变公园 煤城变“美城”》为题,介绍我市在转型之路上接续奋斗、不断探索的经验做法;致公党中央及国家相关部委围绕“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专题来我市调研,也对我市转型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一、坚持在创新驱动中推进产业转型,加快集聚新的发展动能

坚持创新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我们崇尚创新、致力创新,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动产业、技术、企业等各方面创新,使创新之花结出累累硕果,产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末的8.3:66.1:25.6调整为今年上半年的7.9:49.4:42.7,服务业占比大幅上升,二产内部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注重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层次“低转高”、管理模式“粗转精”、企业规模“小转大”。2016-2018年技改投资平均增长9%;今年上半年,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4.2%,居全省第3位。淮北矿业、皖北煤电整体扭亏为盈,在中国企业500强中位次持续提升,淮北矿业成功上市,淮海实业跻身中国制造业500强。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现代煤化工产业迈进,做大做强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一大批高新技术项目落户,形成“煤—焦—化—电—材”循环经济模式,成为工信部确立的第一批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工程;推动传统火力发电向更加节能环保迈进,总投资54亿元的平山电厂二期1×135万千瓦新型高效发电机组每发一度电仅耗煤251克,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在第30届国际电力大会上获“年度全球洁净煤领导者奖”。积极培育战新产业。大力发展碳基、硅基、铝基、生物基、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等“四基一高一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相邦陶铝新材料、完美生物等一批“世界第一”“世界领先”的技术和企业,今年上半年,“四基一高”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4.1%,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6.1%。特别是与上海交大合作开发的陶铝新材料,被列入国家首批新材料产业目录,与中国商飞、中铝集团、上汽集团、江淮汽车等合作加快推进,在航空材料、汽车轻量化等领域应用研发取得重大进展;一期年产50万只活塞全自动生产线建成投产,二期四条全自动生产线即将投入使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300万只高性能活塞、150万套汽车零部件,产业化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规划建设“绿金科创大走廊”,加快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积极打造“双创”平台,深化与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产学研合作。目前,全市共拥有“双创”平台11个、院士博士后工作站15个、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今年上半年全市获得发明专利授权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同比增长56%、38%,均居全省第2位。特别是近期,濉溪县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建设”主题,入选首批省级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二、坚持在城乡协调中推进发展转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新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强调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对于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落实好协调发展理念,具体到我市这样的资源型城市来说,就是要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切入点,不断推动城乡发展转轨,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为转型崛起提供坚实载体。全域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推动规划创新,编制全域空间统筹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地下管廊规划等,实现市区至全域、地上至地下的规划全覆盖,“城市双修”试点工作获住建部肯定。高标准同步建设东部新城、南部次中心、高铁新区、凤凰新区、城区中心湖带、双堆集中心镇新城,每个县区都有1-2个产城融合新城,有效促进人口集聚,全面拉开城市框架,呈现老城新城新区多点发力、竞相发展态势。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淮北至京沪高铁联络线、市区至煤化工基地快速通道、创新大道等建成通车,青龙山铁路物流中心近期将投入使用,浍河航道通江达海,淮宿蚌高速铁路、徐淮阜高速公路项目加快推进,对内对外交通全面改善,处京沪之间三小时黄金节点、东联西引、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凸显。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编制新型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在全国较早以PPP模式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成云计算中心和政务数据中心,融合多部门海量业务数据,促进公安、城管等智慧政务应用快速发展。“无线城市”建设实现重点公共区域全覆盖,开发“爱淮北”门户网站和手机APP应用软件。编制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成立建投商业大数据有限公司,与科大讯飞、东华软件等公司合作不断深化,大数据基地活力迸发、产业快速发展。在2016、2018中国城市大会和2017贵阳数博会等全国会议上介绍经验,荣获2018中国城市治理智慧化优秀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统筹抓好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四季榴园、长寿南山等美丽乡村地域特色鲜明,农村“三权分置”“三变”改革稳步实施,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公交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观。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全市农民合作社1324个,国家、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26个,濉溪县、相山区入选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农业农村活力持续增强。

三、坚持在绿色发展中推进城市转向,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发展的要义,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党中央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进一步确立了生态文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勇于面对多年吃“资源饭”留下的生态欠账,坚持不懈“增绿”“护蓝”,重构“绿水青山”,孕育“金山银山”,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在2018年“回头看”时对我市给予充分肯定,成为全省交办信访件最少的两市之一。投资12亿元的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进展顺利,8条黑臭水体中7条已达“初见成效”标准并通过省复核,黑臭水体问题将彻底解决;建成淮水北调市级配水工程,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大力推进中水回用,获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顺利通过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2018年在全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及万元GDP用水量下降考核工作中均位居第一。编制实施《淮北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电厂和卫生填埋场技改新建工作,全面完成固体废物专项检查与整治工作,土壤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2018全年优良天数比例为61.5%,同比上升9%;PM2.5浓度为56μg/m3,同比下降15.2%。近三年来,我市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结果均在良好以上等次。大力塑造优美山水生态。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坚持拆迁建绿、建园添绿、沿路补绿、见缝插绿,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3.6%、44.9%和15.2平方米。独创“七步造林法”,为20万亩石质山披上绿装,相山公园获批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四季榴园4A、南山3A级等一批风景区,相继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目前正全力争创国家森林城市。以创新之举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18.6万亩,新增耕地10.2万亩、建设用地3.2万亩、养殖水面3.4万亩,有效解决近20万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利用4000公顷采煤塌陷永久性水面,实施绿金湖、南湖等治理及河湖连通工程,打造一批滨河、滨湖公园和景观带,420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山水生态达200平方公里,“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城市风貌更加彰显,荣获第十届中华环境优秀奖,全国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现场会将在我市召开。构建生态环保长效机制。在全省各市率先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并全面落实突出环境问题市级领导包保整改责任制,加大生态环保考核权重。依托领跑全国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优势,加快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网络,确保环境问题实时发现、及时处理。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形成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在2018年度全省河(湖)长制考核中位居第一。

四、坚持在改革开放中推进动力转换,全面激活发展动力引擎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就是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我们狠抓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以开放集聚要素资源,不断激发转型发展的活力动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稳步实施27项国家级与20项省级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去降补、放管服、财税金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信用建设等改革,金融服务、房产超市等多项改革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综合信用指数在近期全国262个地级城市信用状况监测中位居第4,深改工作连续三年保持全省领先。全面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集中建成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等六大中心组成的“五分钟”服务圈;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审批代理服务中心,1550项权力事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建成运行全省首家24小时自助服务区,企业群众办事更加便利。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四送一服”集中活动在2018年度全省综合评估中位列第一,获省政府通报表扬。深化建投集团改革,合并全市5家政府融资平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盘活整合政府资产,移交建投集团管理运作,企业实力不断壮大、效益持续提升,总资产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国地级市中快速健康发展的建投之一。持续推进招商引资。坚持把开放招商作为转型发展的生命线,突出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2016-2018年累计引进项目47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56个,5亿元以上90个,10亿元以上13个,15亿元以上20个。加快园区转型升级,筑牢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平台,市开发区晋升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山、杜集、烈山经济开发区去“筹”转正;濉溪铝基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先后获批省级战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国家火炬特色基地;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迎来高速增长期,优质项目排队落户,跻身2019中国化工潜力园区十强。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与韩国抱川市等12个城市建立友好关系,淮北海关正式通关运行,产品出口到150多个国家,外贸综合考评位次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加快融入长三角步伐,与沪苏浙等7个城市率先成立长三角产业创新城市联盟,成功举办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项目对接会。我市列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范围,成为规划建设的“淮海经济区”重要城市;与苏鲁豫皖四省10市共同签署《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将承办2019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

五、坚持在共建共享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生活

共享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共享理念,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让转型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近年来,民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始终保持在80%以上,民生工程连续十年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GDP增速。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持续改造老旧小区,三年改造棚户区14万多套,40多万名群众蜗居变安居,入选2016省辖市十件大事,被住建部列为先进典型在全国推广。以淮海战役“全民动员全面动员全力支前”精神推进脱贫攻坚,高质量完成22个贫困村、33885人的脱贫任务,在2018年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考核中位居全省第一方阵。群众幸福感持续增强。我市七任市委书记、八任市长传棒接力,带领全市人民22年持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17年以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的成绩跻身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始终坚持“创建永远在路上”,持续推动全域、全程、全体、全面文明之城,全市3500支志愿服务队、30.8万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爱心助学、慈善捐助、环境保护、帮老助残等活动,152位市民入选中国好人榜,人口占比位居全国第一。群众安全感持续增强。创新推行“一组一会”党建引领下的乡村善治之路,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淮北版。针对过去房地产领域因规划管理不规范、手续不健全导致的“难办证”以及部分项目工程烂尾等历史遗留问题,采取创新举措,一一全力破解。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功创建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连续十年获评全省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先进市,“皖北最稳定的城市、全省最稳定的城市之一”局面持续巩固。近5年我市吸纳市外人口4万余人,成为全省三个人口净流入城市之一。

六、坚持在从严治党中优化政治生态,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能力水平

实现淮北转型崛起,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压紧压实主体责任,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对经济工作和转型发展的领导。注重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筹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省率先建立近千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全国率先设立70多个开放式党校,搭建党员“E学习”远教联播平台,开办中国碳谷·绿金淮北转型崛起大讲堂,邀请高层次专家学者赴淮作专题辅导,推动新思想入脑入心、落地生根。选优建强干部队伍。认真落实中央“二十字”好干部标准,树牢“以实绩论英雄、按贡献排座次、为发展配干部、用墩苗助成长”用人导向,严把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坚决杜绝昏官、懒官、庸官、贪官,一批批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和业务骨干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在全国领先出台容错纠错机制,创新推出受处分人员暖心回访工作办法,开展“淮北发展靠什么?我为崛起做什么?”大讨论,激发全市干群担当作为、推动转型的热情和干劲。不断优化政治生态。调整办公用房,将市人大、政协机关搬迁至市委、市政府集中办公的市行政中心,在我市历史上首次实现市四大班子同楼集中办公。创新开展“讲政治、重规矩、勇担责、作表率、促崛起”专题教育和“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善担当、新作为”专题警示教育,扎实开展“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警示教育,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狠抓作风建设,严肃执纪问责,2016年以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3238件,结案3093件,处分2960人,其中县处级以上69人,切实做到以案示警“严规矩”,以案为戒“正风气”,以案促改“净生态”,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市上下心齐、气顺、劲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