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的成就·淮北这十年】民生所向是幸福——淮北市为民惠民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

[ 字体: 发布时间:2022-10-12 08:53:20 稿源:市传媒中心 ]
            

一座幸福的城市,必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过去的十年间,淮北城市绿地面积增至3463公顷;

逾40万棚户区居民蜗居变安居;

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08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8.1亿元;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8%以内;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4.87%,先后有122所中小学被授予国字号示范或特色学校;

累计发放城乡低保救济金23.85亿元,逾920万人次享受保障;

……

环境、住房、医疗、教育、民政等词语所对应的每一组数据,无不浓缩成沉甸甸的“民生”二字。过去的十年间,我市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80%以上,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300多亿元,民生工程考核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数字虽是枯燥的,却最直观地诠释了那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相继落地,彰显出市委、市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

 

民生无小事,冷暖在人心。

这十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作为民生工作第一追求,秉承“百姓的事就是政府的事”之原则,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

这十年,一系列民生工程落地见效,一大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难事得以解决。针对近几年百姓密切关注的入学难、看病难、生态环境治理、棚户区和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差等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各年度的“民生行动计划”,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一解决。

这十年,是淮北民生福祉大改善的十年。

 

生活环境大变样

 

环境就是民生,绿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缘煤而建、因煤而兴的淮北当然也不例外。除了一般城市所具有的“三废”污染外,淮北这座城市还存在着诸如地面沉陷、水资源破坏、空气污浊、可吸入颗粒严重超标等生态问题。为了提高城市宜居水平,提高市民生活的环境质量,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建设列为首要的民生工程,早在1999年便开始了创建园林城市的征途……

“从前,南湖被老百姓俗称为‘塌陷区’,那时的南湖就是一片荒草废滩,周边路坑洼不平。经过政府治理,现在就犹如明珠一般璀璨。我们淮北如今北有相山、南有南湖,一北一南、一山一水,相得益彰。”市民张瑾经常到南湖公园晨练游览,感慨颇深。

南湖公园系皖北地区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备受瞩目。而在治理以前,这里因为采煤沉陷、围箱养鱼、农家饭店等行为,导致了水质环境不断恶化。为彻底改善南湖及周边环境,2013年,市委、市政府倾听市民呼声、顺应民意需求,科学决策重启南湖公园改造提升工程,全力为市民打造一个休闲、健身、娱乐的“城市花厅”。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建设宜居之城。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拆迁建绿、建园添绿、沿路补绿、见缝插绿。独创“七步造林法”,以愚公精神为20多万亩石质山披上绿装。烈山、花山、泉山、卧牛山等矿山修复之后成为市民休憩之地。央视等主流媒体连续报道相山、黄里、榴园、南山等生态典型。

我市还依托城区的河流治理,活化了城市水源,沟通了水系,而且建设了全长10余公里的徒步景观带。游人在徒步健身的同时,融于自然并领略城市的山水自然之美。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城市的交通状况是一个关乎城市运行的重大民生工程。我市不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濉溪县城乡一体化公交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村村通公交,偏远乡村农民只花一元钱,公交可进城;淮北至京沪高铁联络线、市区至煤化工基地快速通道、创新大道等建成通车,实现高铁梦;青龙山铁路“无水港”项目建设对我市提升外向型经济战略,有效改善外贸进出口物流通道以及转型发展意义重大。

谈及城市道路的变化,家住东山路机厂社区的居民陈先生高兴地说:“我在市人民路附近上班,泉山北路上跨符夹线立交桥段通车后,现在上班从东山路直接驶入高架桥就到了国购广场附近,再行驶两三分钟就到了人民路的单位,避免了拥堵,节省了时间,真是太给力了。”

如今的我市,基本形成了“绿树成荫,城园相融,绿与城市协调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园林生态,高速环城四方、浍河航道通江达海、内通外联的交通网络,让百姓居住环境日益美好惬意。

 

住房条件大改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年发展,住房条件的改善点亮了百姓幸福生活,筑起了人们心灵的钢铁城墙。

2013年4月,市房管局举行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摇号仪式,共有487户符合廉租房保障条件的家庭参与摇号。为了保证摇号过程的公开透明,来自政府部门、街道社区等代表,以及部分申请家庭全程参与并现场监督,公证部门对整个摇号过程现场监督公证。市民张红运幸运地被摇号抽中,住进了梦寐以求的廉租房。

“以前自己没有房子,跟年迈的父母挤在一起住,总觉得自己没有家。现在,能住进70平方米的廉租房,感到非常欣慰。”张红运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相信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2015年6月,我市出台新规稳步推进公共租赁住房货币补贴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工作,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

“十二五”期间,我市共建设保障性安居住房124002套。在2014年年底考核中,我市保障房建设在全省位于第一方阵。

在棚改过程中,我市以创新为引擎,用“新方法”巧解“老难题”。

多年前,凤凰山隧道东侧还是一片密集的棚户区,低矮、潮湿的破旧老房子纵横交错,卫生、消防、治安等问题突出,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不便,而棚户区改造无疑是一次改善居住环境的良好契机。

“政府采用货币化安置方式发放了购房券,顺应了我们的心声,我们肯定支持。”棚户区居民朱阿珍算了一笔账,货币化安置,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拿到代表“真金白银”的购房券,并且自由选择商品房小区,实现即买即入住,免去了以往原地安置再建新房的等待烦恼。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生民心工程。民之所盼,政之所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造棚户区14万多套,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及机制、房屋征迁、安置、监管、基层党建等11个方面不断创新,通过成立“居民自改委”、实行货币化安置等创新工作,获得了国家住建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更让40多万棚户区居民蜗居变安居,实现了“无房变有房、小房变大房、旧房危房变新房”的梦想。

伴随着老龄化的加深,老旧小区的房屋改造被提上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对50个老旧小区进行了改造,建筑面积共计244.968万平方米,涉及户数29440户,涉及小区内外道路进行修补、安装路灯、增设停车位、增加绿化等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居民居住品质得到显著提高。

 

医疗保障大提高

 

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建立健全,医疗保障能力稳步提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群众就医获得感稳步攀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逐步强化,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伴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市加快医疗机构布局建设,着力构建多元办医格局。

从建市之初市级无医疗卫生机构、郊区农村仅有1所个体医生参加的联合诊所,到全市拥有各级各类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414家、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494家,建成等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77家,其中三级医院6家,二级医院15家。市紧急医疗救援(市120)指挥中心启用运行,实现院前医疗急救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总投资预算11.67亿元的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住院部北楼、住院部南楼、门诊医技楼区域等主体医疗区已全面封顶。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2012年,我市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濉溪县医院和濉溪县中医医院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制度、采购机制和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创新县域医共体改革试点中,濉溪县两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完成对6个基层医疗服务区全面托管,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暨智医助理建设推进现场会2019年9月在濉溪县召开,2017、2018连续两年濉溪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获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

十年建设成就辉煌,十年发展日新月异,伴随老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是社会保障程度的越来越高,保障待遇水平的不断攀升。46岁的市民张先生,10年前因患尿毒症进行了肾移植手术,每月八九千元的抗排药费可以报销80%。“要是像开始患病时一样没参加医保,全家人的生活肯定还跟以前一样,连吃顿肉都很恼火。”张先生说,医保政策越来越好,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十年来,以“低水平、广覆盖”为原则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向“高水平、广覆盖”发展,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参保人员医疗保障水平日益提高。

2021年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36.12亿元,支出31.31亿元,累计结余38.1亿元(职工统筹基金累计结余10.44亿元,个人账户基金累计结余20.09亿元,城乡居民7.57亿元),医保基金运行安全平稳,医保基金预决算绩效评价连续五年获全省一等奖。

面对来势汹汹的灾难,我市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疾病突发事件应急防控得到检验。2018年8月,受台风“温比亚”影响,我市普降暴雨,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各级卫生健康系统全力做好洪涝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出动医疗、防疫卫生应急分队706支、3213人次,救治伤病人数1062人;发放消杀药械价值89.3万元,开展外环境消杀680.7万平方米,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后,全市卫健系统和医疗机构人员奋战在一线、挺身在前沿。来自市人民医院、淮北矿工总医院、濉溪县医院、濉溪县中医医院的28名医务人员闻令而动,奔赴支援湖北一线。市人民医院、淮北矿工总医院、濉溪县医院3家定点救治医院,各级疾控机构以及15家发热门诊医务人员不畏辛劳、坚守岗位,截至2020年3月5日,全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实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双清零”。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项考核我市位居全省第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荣获“安徽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将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美好向往,努力绘就“健康中国”美好蓝图中的淮北画卷。

 

就业创业大推进

 

就业惠民生,创业促发展。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淮北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就业领域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市委、市政府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根本举措,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工程,全力保障好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了全市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近年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3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7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8%以内;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3.65万人,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得到落实,全市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17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基本形成就业创业较充分、社会保障逐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开创新局面、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推动淮北转型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我市着力解决困难人员就业难题,大力实施就业扶持民生工程,助力精准扶贫。通过托底安置助力精准扶贫,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开展进家入户送政策,密集招聘送岗位,创业扶持送服务,专项援助送温暖的“四送”活动。设立“就业困难人员服务窗口”,承诺及时推荐上岗,开展一对一、面对面职业指导帮扶,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就业困难人员落实市场准入、场地安排、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一条龙服务。

“现在找工作真的很方便,不管是市内还是市外,岗位都送到了‘家门口’。”今年在“暖民心”促进就业专场招聘会上,应聘者纷纷感慨,道出了我市实现就业保障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受疫情持续蔓延的影响,我市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给稳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为此,我市积极做好就业岗位开发,开展“阳光就业行动”,协调推动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子女招聘社会化工作者;实施创业促就业援助行动,开通“创业促就业援助”绿色通道,为符合条件的去产能转岗分流职工、返乡农民工、困难职工及家庭成员等群体提供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无息借款、生产资料支持等服务。同时,对照安徽省“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标准,研究制定市、县(区)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标准,要求2022年所有社区达到县(区)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标准。目前,“三公里”就业圈已覆盖全市163个社区中的160个社区。

 

教育水平大提升

 

教育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也是淮北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十年。十年来我市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如今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越来越好,农村学生也同样享受到教育的一片蓝天。”作为一名扎根农村教育20多年的小学教师朱建军来说,他见证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历程。

2012年,我市成立了“淮北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先后印发了《淮北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方案》和《淮北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进程计划安排表》。2014年,全市市辖三区在皖北地区率先一次性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国家级评估验收。

2016年,大力实施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使得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达标率为100%,“全面改薄”工程和集团化办学改革进一步缩小了办学差距。

2017年1月6日,在濉溪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级评估验收之后,我市全面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在市第二实验小学一间教室内,每个学生的书桌上放着一部iPad,老师在多媒体上呈现的内容,学生手中的iPad上清晰可见,这就是智慧课堂。

“现在的教育条件变化太大了,以前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就把一堂课给教了。现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许多相关知识串联到课堂上,通过视频、图片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教学,不仅让学生有了直观体验,而且互动更频繁,一堂课讲起来容易多了。”一名老师向记者介绍。

从之前的粉笔在黑板上飞舞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室、音乐室、舞蹈室、塑胶跑道……不一样的学习条件,对比出我市教育事业十年来突飞猛进地发展。

社会在创新,教育更要在创新改革中实现突破。近年来,我市密集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了教育活力,解决了不少长期以来应该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市成功入选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全省仅淮北市、马鞍山市2市入选。编制实施《淮北市重点发展区域中小学布局规划(2020—2035年)》,在东部新城、中心湖带、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发展区域规划新建、改扩建55所新城区学校。在5所省示范高中试点试行自主招生改革,探索破除“唯分取人”的招生录取机制。先后将原淮北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改建为市第一实验小学分部、原市二中改建为市第三实验小学分部、南湖路小学改建为市首府实验小学分部、原安徽省淮北工业学校改建为市二中东校区,盘活了闲置教育资源,缓解了优质学校学位总体不足和大班额问题。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解决了多年来优秀教师只流出不流入问题。

“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我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4.39%,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4.87%,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为54.7%,均高于省定考核指标。

“叮铃铃铃……”市第一实验小学下午放学铃声准时响起,但该校学生却没有走出校门,他们或是在各个教室音乐、绘画,或是在操场上打球、跳绳……

据了解,“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在优化作业设计、控制作业总量的基础上,开设兴趣类、特长类、技术类等多个课程,并进行课后作业辅导,推动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我市3所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4所学校入选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4所学校入选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9所学校评为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83所学校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烈山区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6所学校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3所学校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这一串串铿锵有力的数据背后,展现了我市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教育格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社会救助大保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在一心一意改善和保障民生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民政部门坚持系统化工作思路,从强力织密兜底保障网入手,服务脱贫攻坚富民增收大局,形成了以低保、特困供养为基础,以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为配套,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的兜底保障作用。

近年来,全市累计保障城市低保对象184.8万人次,支出资金6.36亿元;累计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69.92万人次,支出资金4.43亿元。

民政工作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我市民政部门在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服务百姓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打造以县(区)级、镇(街道)、村居(社区)“三级联动”的社会救助系统,努力做到急难对象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纳入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保障范围。

2021年以来,我市累计保障农村低保对象53.21万人次,支出资金2476.31万元;累计保障城市低保对象24.05万人次,支出资金12577.2万元;保障特困供养人员5647人,累计支出资金7556.81万元;临时救助1582人次,支出救助资金504.36万元。

面对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人32.44万人,老龄化率16.46%,养老服务市场面临迫切提标扩面需求,我市民政部门坚持创新作为、以点带面,政企共推、有效供给,努力开辟养老服务新路径,合力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天有粉蒸肉、白灼大虾、苦瓜炒蛋、蒜蓉青菜,饭菜有荤有素,很合我们的胃口。这可真是家门口的食堂啊!”2022年6月27日中午,相山区南黎街道城里社区健康养老服务中心老年食堂,七八种色香味俱全的菜品整齐摆放在橱窗,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老人们一边津津有味享受着丰盛的午餐,一边对老年食堂频频点赞。

2021年11月,城里社区健康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不仅推动解决社区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问题,里面的老年食堂更是备受老年人的欢迎。

相山区养老食堂的成功运营只是我市养老服务中的一项举措。

近年来,我市还积极推进“便捷式”居家养老。市企共建智慧养老平台,开通“5612349”养老服务热线,为全市3900余名特定老人提供呼叫救助、居家照料、卫生保洁、家电维修等15大类近50项全天候服务,累计上门服务1.8万余次,满意率达96.7%;拓展“嵌入式”社区养老。建成相山区东街道、任圩街道2个二级养老中心,黎苑、闸河、寇湾3个社区为老中心,开办小型老年大学,开设养生、舞蹈、书法、茶艺等课程,更多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创办“全托式”机构养老。成立淮海健康养老服务中心、爱晖颐养院2家养老机构,配有皖北地区首家认知症照护中心(爱晖颐养院)等,内设护理型床位400余张,为老人提供慢病管理、康复促进、精神慰藉、安宁疗护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养老服务。创新推出“助餐+陪餐”服务,让老人享受最温暖的亲情陪伴。

上学、看病、就业、安居、环境、救助……每一项民生工程,件件对应群众所盼所求,由此生发的实惠和福祉,也都是群众可知可见可感可享受的便利与幸福。

现如今,呈现给大家的是更和谐的城市、更优美的环境、更优质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这幅和谐幸福的城市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在今后的日子里,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从群众最关心的地方做起,把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做实,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得宜居、环境更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